戴氏春秋每周来一赞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7.6 “中军”在春秋时期不同诸侯

2024-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事实上,“昭公之难”(昭二十五、前517)爆发的必然性早已被《传》文的编纂者点明了: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卑公室也。毁中军于施氏,成诸臧氏……(左传.昭公五年)

即鲁国最终取消中军的后果,明确地指向了君权的衰落以及卿大夫完全控制了政权。关于鲁国对中军取舍的史实早已在前文反复探讨过了,不过这里仍然存在诸多易被误解的地方。

关于“中军”的存在意义,除了前述讨论过的基于春秋中期“晋楚争霸”这一主轴下鲁国为了应付军事负担而采取的分兵措施,以及为了缓和“季、孟集团”与叔孙豹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增设一军主将之外,还意味着与君权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也是叔孙豹在设立这个位置时的主要担忧:

……杜洩曰:“夫子唯不欲毁也,故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左传.昭公五年)

笔者在前文中曾经分析过,叔孙豹主要担心一旦“三桓”之中任何一家出现家主早亡而带来年龄断档与维护三家控制三军之间的矛盾,进而威胁到自身安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方面考虑,以至于为了维护三军制到了需要结盟并且诅咒的地步。我们就必须看看三军在春秋时期各个邦国都到底意味着什么。

1、周、郑等国中军的意义

首先仍是我们过去屡次举过的周、郑间“繻葛之战”(桓五、前707)的例子: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桓公五年)

可见周天子直接统帅之师为中军,而二卿士虢仲、周公分领右、左两军。当然所谓周天子完全直接指挥中军也是不现实的,而是通常由世袭大宗伯和内史尹的召伯、尹氏协助其指挥,只不过没有列明而已。

不过这也并非常态,譬如西周宣王末年时期委托卿士南仲皇父讨伐淮夷,当以南仲将中军,程伯休父为司马: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诗经.大雅.常武)

类似地,周平王末年也曾经委托担任卿士的郑庄公统帅王师伐卫,或者说,其实是郑庄公以卿士的身份和王师的旗帜调动诸侯伐卫: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左传.隐公元年)

因此伐卫之师当以郑伯将中军,而代表王室的召伯或周公将右军、虢仲将左军,而邾、鲁之师作为附属跟随作战。

同样是在“繻葛之战”(桓五、前707)中,郑之三军的配置为: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左传.桓公五年)

类似地,分别担任“当国”的曼伯和司徒祭足分别统帅右、左两军,而排名后的大宗伯原繁以及另一位卿高渠弥则协助郑庄公指挥中军。

而在春秋中后期,郑伯完全被“穆族”架空,往往由罕氏担任冢宰暨全军统帅,也就不需要施行三军制,而改为排名奇数诸卿统帅上军,而偶数诸卿统帅下军的模式。譬如“平阴之役”(襄十八、前555)

……于是子蟜、伯有、子张从郑伯伐齐,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谋,完守入保。子孔不敢会楚师……(左传.襄公十八年)

可见由于不存在中军,也就没有国君及其“公行”的位置,而完全由执政的卿大夫负责军事。

因此因此对于周、郑而言,当一个强势的统治者存在时,通常由其本人在大宗伯等卿大夫的协助下直接指挥中军,而排名靠前的卿大夫则统帅右、左两军。而当统治者年迈、年幼或者能力不足而无力直接指挥时,则任命卿士代替其担任中军统帅。如果国君完全失势,甚至连与其地位相匹配的中军都会被取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