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题

校正角色:少做家长,多做父母

2023-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苹果树

亲子关系的矛盾,很多是因为父母更多的做了家长,而没有做好父母。

应当清楚,做父母是我们的主要角色,也是一辈子的角色,家长是我们次要角色。

如果角色错位,将家长作为主要角色,就会本末倒置,缺失了做父母的职责,却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起反作用。

做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全身心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的品行、健康、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护者、情感陪伴者、价值引领者,当然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

如果我们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学业问题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强化家长角色,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和孩子交流开口学习、闭口成绩,看不得孩子休息和玩耍,不能允许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和下滑,经常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等,反而淡化了父母的角色,那么,孩子会觉得我们做父母的很功利,并不是真正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这样的结果反而起反作用,不仅不能改善孩子的学业,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则会影响亲子关系。

彭老师分享了关于“家长和父母”的不同角色担当。老郭说,家长相对于父母,是不是更多管理角色?体现更多权力意志?前一段读了台湾林昆辉著的《家庭心理学》,对家庭里的爱和权力的表现有很精到的论述。推荐一下。彭老师认为:做家长简单机械,体验权利意志,享受多巴胺的快感,做父母需要智慧,体验的是内啡肽的愉悦!突然发现,一直做家长的人,开始孩子很怕他们,后来,他们怕孩子!做家长的人因为他们内心有缺失,刚开始用控制掩饰恐惧,后面用讨好来祈求关注!我觉得,家长和父母,前者关注绩效,后者关注身心。

我分享了豆瓣网友关于《家庭心理学》的批评《这是一本披着家庭心理学外衣的家庭伦理学书》。老郭认为,批评的深有道理。不过心理总是发生于特定的伦理与文化环境中。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归于伦理心理交叉的领域。至于所谓儒家伦理桎梏,见仁见智吧。最受启发的是这本书描述了家庭这一关系场中的权力关系,可以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相呼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