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年|101.苏轼:和光同尘,人生无定止
在宋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继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之后,还曾出现过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的人物,他就是欧阳修的门生,史称“三苏”之一的大苏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与著名诗人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著名诗人黄庭坚合称“苏黄”,与著名词人辛弃疾合称“苏辛”,与著名书法家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吏部尚书、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苏轼一生著述颇丰,今人辑有《苏东坡全集》等。
苏轼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出名的天才式人物,但他大起大落,坎坷一生,然志向与品格终无所改。他性格放达,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小看人生,诗酒风流,终生不废吟咏,从而留下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名篇佳章,其才名与文名在当世便已满天下,以至于比其年龄少小的黄庭坚等人曾拜其为师。
苏轼是初唐的著名诗人和宰相苏味道之后。苏味道在当时与杜审言、崔融、李峤等人并称为文章四友,其在武则天时期曾官居宰相,后来五王政变,武则天下台,中宗复位后,因其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郿州刺史,死于贬所,其一子留居四川眉山,成为后来宋“三苏”之祖。但是从后来的史料记载来看,在苏轼的父亲苏洵之前的几代人都不喜读书,而多以侠义闻名当地。苏轼的曾祖父苏杲终老田园,祖父苏序不喜欢读书,而且从小就性格非常淘气,长大后为人慷慨,乐善好施,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喜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有志于学,故《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但苏轼却与其祖辈截然不同,他从很小的时候,与其弟弟苏辙便在母亲程氏的督导下发奋读书,其父亲受苏轼兄弟的感染遂发奋读书。苏轼从小就性格耿直而且比较急躁,因此父亲曾以“仲和”为其字,希望他的性格能够缓和,不要急躁,后来其祖父苏序将其字改为子瞻。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弟苏辙经过刻苦读书,最终都成了当时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在当时亦并称“三苏”是与汉末的曹操父子“三曹”齐名的家族文学集团。苏轼由于读书用功,再加上他的家乡四川与当时的朝廷中原地区相距甚远,因此其在文章上没有受到当时的中原一带风气的影响,清新脱俗,子从句顺,因此在嘉祐元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正符合当时主考官欧阳修欲革文风之意,遂中高第,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受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六年,苏轼应“三年京察”的制科考试,如当时的最高等第三等,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正式踏入仕途,开始了他漫长而曲折的四十年官宦生涯。但此后不久,他的母亲却因操劳过度在家乡病逝,于是父子三人返乡,料理丧事,然后居丧。丧除,举家前往京师,继续担任凤翔府判官之职。三年任满之后,调回京城任职史馆,但到治平二年,妻子王弗去世,遂居妻丧,次年父亲苏洵又去世,继而居父丧。熙宁元年丧除,苏轼又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第二年返京,继续任职于史馆。这时,王安石的变法活动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苏轼因为其性格耿介,再加上思想趋向保守,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朝廷中不被重用,因此只好请求外任,遂调往杭州做通判。这是苏轼第一到杭州,这期间,他开始尝试词的创造,初步显示出其自己的个性特征,而在政治上似乎并没有大的作为,但到三年任满之后,还是被调往密州做太守,在密州太守任上,苏轼开始专注于词的创作,并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个时期词的代表作便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之后又先后调知徐州、湖州等地,由于任上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但由于苏轼性格耿介,而且喜大言,因此在湖州任上不到三个月便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而以“文字毁谤君相”之罪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性格、思想与人生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后,他的性格明显趋于平和,而思想也趋向通达,从而使得其后逐渐由原来的儒学而走向佛学。“乌台诗案”入狱之后,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初衷,开始写文章称赞朝廷,再加上此时已经罢相并受到政敌不断攻击的王安石等人的救助,最终得以保全,三个半月之后出狱,被贬黜为黄州团练副使。到达黄州之后,苏轼食宿无著,苏轼只好在东坡搭建草屋,亲自开垦荒地,种田自食,而且这个时期开始于曾有交往的佛印等佛教中人物交往,并且以居士自认,遂称为“东坡居士”。在黄州任上,苏轼一直心灰意懒,再加上当时职位地位,而且没有实事可做,于是便整日出游,在这期间,他曾多次出游,沉湎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诗酒歌舞之中,这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作。尽管苏轼的这三篇词赋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名作,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创作中的青年气息已经消失净尽,而代之的则是浓重的老年气息。元丰七年,苏轼被调任汝州,于是便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但由于长途跋涉,途中年幼的儿子苏遁不幸夭亡,再加上当时盘缠已经用尽,于是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前往常州等地居住。常州属于三吴之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港交错,风景秀丽,而且这里物产富饶,民风淳朴,在之前出为杭州通判和知湖州时,苏轼曾多次到过。这次苏轼再次来到常州,暂时远离了政治纷扰,可以与亲交故旧朝夕相处,尽享人生之乐,因此他最终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就在苏轼在前往汝州途中,准备折返常州之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等原来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人物纷纷回到京师,苏轼也以朝奉郎的身份调知登州(今蓬莱),不久又被召回京,任礼部郎中,半个月后升任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再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知礼部贡举。但保守派势力上台之后,一味打压改革派势力,同时不论青红皂白,彻底废除新法,而由于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之后,性格转向平和,思想也变得通达,再加上“乌台诗案”期间变法派领袖王安石不顾个人安危曾亲自营救苏轼,因此苏轼便对守旧派上台后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认为其与新党只不过是一丘之貉,于是便强谏抨击旧党,从而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由于在朝廷待不下去,只好再次请求外任,于是便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知杭州,回到了阔别是六年的东南形胜之地。这次回到杭州之后的主要成就便是主持锈住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他疏浚西湖,而用所挖出的淤泥在西湖边上筑了一道堤,也即历史上著名的“苏堤”。当时的杭州市江南地区除了建康之外最为繁华的地方,而且杭州的山水美景较之常州来讲则是有过而无不及,苏轼在杭州,政事之暇,便或者呼朋引友,诗酒歌舞,或者流连山水清境。由于在杭州政绩卓著,因此元祐六年就又被召回京,任吏部尚书,但不久却因政见不合而被贬知颍州,第二年移知扬州,不久被召回京出人兵部尚书,转礼部尚书。元祐八年,妻子王闰之去世。这一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之后,新党再度执政,苏轼遂被黜为定州太守,第二年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继而被贬至惠州,绍圣四年再贬儋州。
苏轼之到儋州,名为贬谪,实是流放。当时的海南地区虽属宋版图,但其地处荒服,生产非常落后,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因此苏轼到海南之后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据说苏轼在海南时曾日食山芋,饮清水,甚至还曾食过鼠肉。尽管在海南这段日子里,苏轼的精神与思想状态一直很好,但这种艰苦的生活严重损害了苏轼的身体建康。但即便是如此,苏轼在儋州期间还是尽自己能力所及为当地所图划,在这期间他曾在儋州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从而促进了海南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直到宋徽宗即为之后,才将苏轼调廉州安置,后又调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到元符三年大赦,苏轼被复任朝奉郎,但在北归途中于1101年病卒于常州。
在整个宋代历史上,应该是以苏轼所到的贬谪之地最多,路途最为遥远,所经之地地域最为广阔。和当年的李白一样,苏轼从家乡蜀中出来,先从眉州来到嘉州,再从嘉州沿岷江南下到达宜宾,从宜宾再严长江到达渝州,然后从渝州沿水路出蜀,到达荆州,然后再从荆州起陆路东北上到京师。父子三人到嘉州时还曾以“初发嘉州”为题题诗,但在三人的题诗中,苏轼的诗则最差,与后来的诗作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而其中最好的则是其父亲苏洵的七绝:“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其次是小苏苏辙的诗,而苏轼的诗则属于真真实实的“未纵笔之作”。但这种情况在其出蜀之后很快就消失了,这或许是出蜀之后,苏轼的视野迅速开阔了,而且思想上也起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其中进士之后,思想上的变化十分明显。之后的苏轼无论是文还是诗,亦或词,也都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变得更加自由跳脱,变得更加任随自然了,从而成了一位典型的为山水着彩添色的艺术大师,之后终其一生,不管遇到何种境与物,他都能够置身于“境”与“物”之中,并且很自然地将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境”与“物”中,使“境”与“物”皆着我之情着我之思,而在这方面最为出色的代表便是他的文《记承天寺夜游》,此外,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石钟山记》都可以称得上是杰作。而且之后随着苏轼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他对事物的看法与认识也逐渐深刻,当然他的这种变化也与他后来与佛教禅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他长期面对自然山水,借游山玩水来派遣愁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