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教边说:欣赏王熙凤出场的三个“机关”

2023-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唐风汉韵1970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段节选中,王熙凤的出场可谓曹公浓墨重彩的匠心之作。不管是从阅读欣赏还是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我们都应该细细品味方能得其妙处于万一。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欣赏王熙凤出场,我们要重点把握三个小“机关”。

先看原文。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1、为什么对王熙凤出场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种方式?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段节选中,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有三个。其中尤以王熙凤出场最精彩,属于这段节选中的“吸睛处”和“高潮点”,备受历代读者和评论家击节赞赏和推崇。

首先这种“先声夺人”的方式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才难以忘记。

其次这种出场更符合王熙凤的人物性格。似乎也只有阿凤才配得上这种出场,如果用在别人身上倒可能压不住场子。经典小说对人物描写向来讲究“贴着人物写”,写谁像谁甚至就是谁。这个出场简直就是为阿凤量身定制,除了她用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合适!

人还在院子里,声音倒先传了进来。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尤其在贾母面前,除了王熙凤谁敢如此张扬放肆?就如黛玉纳罕的那样“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敬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要说辈分在贾府里邢夫人是她婆婆,王夫人既是她亲姑又是婶婆婆,贾母更是她的祖婆婆,在贾母面前邢王二夫人尚且大气不敢喘一口,可为什么孙子媳妇王熙凤就能如此无礼?

她个性张扬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深得贾母这个老祖宗宠爱,有老祖宗这个靠山,王熙凤才能够恃宠而骄乃至有恃无恐。

另一方面还与王熙凤本人在贾府的“大总管”地位密不可分。作为孙子媳妇一辈的王熙凤能当贾府大总管本身就是她心机深重能力超强的体现,但这种大权在握的特殊身份无形中也让王熙凤台内心自我膨胀所以才如此放肆。

性格、素养,外加特殊地位和能力才使王熙凤放诞无礼如此,而这种出场方式又强化了读者心中的王熙凤形象,技法的选择与主旨表现如此统一,真可谓曹公妙笔!

2、对王熙凤的描写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除了刚才提到的“先声夺人”,作者还采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自然无痕却又始终围绕表现人物特征这个核心。

正面描写比如院外那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语言描写,还有她的服饰打扮和外貌气质,更有回王夫人的“随机应变”和夸黛玉的“一石三鸟”以及哭笑转换自如的神情描写。

侧面描写则有两处,一是从黛玉的感受引出来的阿凤放诞与众人恭敬严整对比,二是从贾母调笑熙凤“南省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祖孙两代的戏谑暗示。

这段可以说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使王熙凤这个人物越发鲜活丰满而立体。

3、在对王熙凤描写时作者除了写外貌为什么还不厌其详描写她的服饰?

可以这样说,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几乎没有一笔多余,虽然看起来泼墨如水。事实上不光写了服饰打扮,还写了她出场的“排场”: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排场和服饰打扮都符合王熙凤性格又刻画这种性格:庸俗、虚荣和贪婪。你看她戴的穿的,简直是珠光宝气于一身,这只不过是在府里见一个小表妹而已,虽然正规却也算不上什么庄严隆重的仪式,然而王熙凤竟然精心打扮甚至姗姗来迟,这扮恰恰是王熙凤爱慕虚荣又贪恋钱财的具体体现。

而在外貌描写中,我们要紧抓两个关键词:美丽和阴毒。

比如丹凤眼柳叶眉苗条身材风情仪态等是写她的美丽,但“三角眼”“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则表现她的阴险歹毒以及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的心机个性。

对照名著我们学到了什么?

不用贪多,只记住一条就不错:贴着人物写,写谁像谁,写谁就是谁。

是“这一个”而不是千人一面,张飞李逵和林冲不能套在一个模子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