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事

娘老师

2017-09-10  本文已影响52人  三三草屋
母亲和侄女

1、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母亲,我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那句很流行的口头禅——父母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是母亲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

母亲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就担任我们村的小学老师。

老师这个职业,在当时我们村来说,是很荣光的一件美差:不用风吹日晒,不用下地干活,就能挣到很多公分,分到很多公粮,还受大家尊重,既体面又实惠,真是一个肥缺,令人眼馋。不像现在这么不受待见。

记得我们上大学填志愿时候,好多人誓死不当老师,志愿调配一栏明确注明:除了教师以外,服从分配。现在的孩子们也是很多也不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今年我帮着一个机构给学生们填写高考志愿,好多孩子明确表示不当老师,理由是挣钱少、干活累。虽然孩子们的观念也有偏颇,但不能不反应出教师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现状,这应该引起当局者重视。

扯远了,继续我们的主题,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中后期。

那时候,母亲刚刚嫁到我们村,在当时知识和人才都很匮乏的农村,母亲就凭着自己少女时代的那点墨水,被坚定地推到了教师这个职位,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当时,我们村的学校很小,学生很少,整个学校也就一、二十个人,这点人数大概按着年龄划拉一下,分出不同的班级,一个班级有的就几个人。整个学校就我母亲一个老师,一个人,再有本事,也不能同时上几个年级的课。于是,母亲像赶场一样的上了这个年级的课又去上那个年级的课,没轮到上课的班级就上自习。母亲怕学生们没事干了会捣乱,她就提前给他们布置好作业。但毕竟都是孩子,又是好动的年龄,难免会出乱子。后来母亲就想出了一个法子,反正学生也不多,大大小小的各个班级,干脆都归拢到一个教室,她在分头给他们上课,这样课堂秩序虽然是乱了点,但孩子们都在她的眼皮子底下看着,也不至于惹出什么大乱子。

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吧?我估计那是情急之下母亲的独创。我小时候还亲自体验过母亲这种一堂会的教学模式呢。你还别说,大大小小、几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上课,各干各的,各司其职,习惯了,也挺好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比以前听话多了、也踏实多了,以前乱哄哄的局面终于稳定下来。母亲为她能想出这样的好法子,解决了令她疼痛的难题,很是得意了好久。

母亲就这样一个人,既当老师又当校长、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状况,维持了好几年,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母亲一个人实在难以招架,村里才好不容易要来了一位正式老师,后来又在本村陆续物色了两个代课老师,一下增添了三个帮手,终于结束了母亲这么多年光杆司令的局面。

2、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

在那动荡的年代,母亲的优秀和敬业带给她的不是回报,是灾难。母亲被划为右派,并游街示众,一对襁褓中的婴儿也因无人照料过早夭折,一向坚强的母亲再也无力承受,精神彻底崩溃……那是一段没有记忆的日子,母亲从没提起过,点点滴滴地回忆,都是从父亲那知道的,可以想象当时的惨状。

后来,母亲终于平反昭雪,当她再次回到她心爱的工作岗位时,她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更加敬业,更加夜以继日,忘我的工作,她好象要把以前丢失的时间补回来。

母亲每天还是早出晚归,整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里。就连我做了那么大的手术,她都没陪过一次床。手术当天,当她匆匆赶到病房的时候,其他病人都在责怪她不是个称职的母亲,我看着很少落泪的母亲眼圈红红的。我知道,她不是不称职,她是太在乎她的学生了,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没为自己的事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就连我在家养病期间,她也是利用课间匆匆回来看看我,就又匆匆返回课堂。为此,脾气暴躁的父亲曾发过一次火,说她眼里没有这个家了,把自己卖给学校了。

家和万事兴,母亲为了息事宁人,在父亲吵闹过后,在家呆的时间比以前时间长了,家里也一下子变得热闹了。母亲在家的时间,孩子们都找到家里来问母亲问题。

学生总是第一位的,不管母亲干着什么,只要学生有问题,她立马解决。有时候是满手面的指手画脚,弄得满身满脸,像那戏曲里的丑角;有时候是端着鸡食、狗食,口若悬河,忘了喂食,闹得满院子鸡飞狗跳;有时候是一边做饭,一边用烧火棍当粉笔,在地上给孩子们演算,往往是学生教会了,饭却烧糊了。小时候,我们没少吃那带着糊味的饭菜,为此,母亲的厨艺总是遭到我们的嫌弃,可是,母亲教学却受到全学区的景仰。

3、

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对于母亲来说那是习以为常,更让人敬佩的是,村里再调皮、再难管的刺头学生,通过母亲的调教,都变成懂事、听话、上进的好学生。

母亲和几个老师都是包班走,许多家长宁愿多等几年或者提前几年,也要上母亲招生的新班,以至于母亲带的班级经常的大得很大、小得很小,很不整齐。

母亲对待这些学生,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招数,就是恩威并施。

母亲管学生严厉是出了名的。她打起调皮的学生从不手软,我曾经亲眼看到母亲打一个学生把小棍打断了,我也曾挨母亲的打,把钢笔打断了。但,无论打过和没打过的学生,都很爱戴和敬重母亲,许多年后,那些成年后的学生看望退休后的母亲,他们都笑着学起当年自己挨打的经历,年老慈祥母亲总不好意思地笑了。

母亲不止是严,更多的是爱,爱学生,爱教师这个职业。母亲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做的那篇演讲,题目就是《爱——成就了我的事业》,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母亲从来不歧视那些调皮、捣乱的学生,她喜欢他们,她说越调皮的孩子越聪明,只要你善于引导,他们的潜力不可估量。但其实不只是调皮的学生,母亲什么样的孩子也不歧视,她天生爱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做她的孩子,教育他们、爱护他们、呵护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们,就像老母鸡护犊子一样护着她的这群学生。那时候我经常想:做母亲的学生,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4、

我8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的做了母亲的学生。

上学之前,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是像其他学生一样称呼母亲为“老师”呢?还是像在家里一样叫一声“娘”呢?

那天,我和弟弟正在野外玩耍,和他谈起我的困惑,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歪着头,皱着眉,努力思考着,好像我给他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突然他把头一扬,笑眯眯地说,有了,就叫“娘老师”。

“娘老师!”,我小声嘀咕了几声,感觉很新奇,很好玩,但不知道这样叫合不合适。正在这时候,母亲下班回家,正急急地向我们这边走来,她刚一露头,我和弟弟就不约而同地大喊一声“娘老师!”。母亲被我们冷不丁一喊,吓了一跳,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着回家了。

从此,“娘老师”就成了我和弟弟的专门称呼。

在教师岗位上,“娘老师”历尽波折,却痴心不改。

50多岁的时候,母亲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她的命。她身体刚刚恢复一点,就硬撑着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然后一直坚持到到六十多岁才退休。虽然退了休,学校有什么活动,需要人手了,她都会义务去帮忙,有时候是教孩子们唱首歌,有时候是画个板报,有时候是弹弹琴……对,你没看错,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能人。

到不是说学校离不开她,是她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希望已经都献给了她待了一辈子的学校和她热爱的教育事业。

那时候,全村大部分的青年后生几乎都是母亲的学生,他们就像尊敬长辈一样尊敬母亲,逢年过节都会看望母亲,心里有什么困惑了也会找母亲谈心,母亲也像惦记孩子一样惦记着他们。

母亲病重的时候,在病榻上还曾帮助过一位生活遭受磨难的中年男人、她曾经的学生,解开心结,重获新生。母亲去世后,他长跪坟前,久久不肯离去。

他们失去了恩师,我们失去了慈母。那一声“娘老师”从此再也没了回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