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写作

【工作总结】转换行业后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1人  Joy的未来十年

刚到这家压缩机仪表公司3个月时,HR头在闲聊时问我,对公司产品应该很了解了吧?我如实回答:远没有。的确,写过的产品只知道个大概,经常记混。产品多、编号杂,手册基本是小更新、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行业变化大,专业知识背景差异大,让我对这些小产品真是snapchat(阅后即焚)。

现在已工作近10个月了,手册基本都修订过一遍,有的已更新过两遍,感觉脑海里,已经对30种监控仪表以及软件形成了一个网状关系图。年前,有了点时间,回过头对写过的手册做一个自我审阅,记下大龄阿姨转换行业做writer的几点心得:

跨行业写作

【解决办法】了解行业以及行业技术,多亲身使用产品获取用户体验,带着体验过程中收集的问题,与同事讨论,多方位刺激大脑,加深对产品的认识与熟悉度。大脑需要反复重复,多方位刺激才能记牢知识。

【解决办法】需要记录、积累、记忆。
掌握新知识需要时间,如果想快速进阶,只有用心+多投入时间,摆平心态、以入世新人的心态好好学习,不懂不清楚时,千万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最近就闹了个尴尬,英译中翻译时,我把commissioning a sensor,翻译成sensor授权,实则应该是调测sensor。还被sales闹到了老板那儿去了,当时翻译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不严谨得过且过地放掉了。

英译中

目前工作同时兼顾中英文两类手册,以往要么直接用中文写,要么直接用英文写。现在工作中需要将英文手册翻译成中文手册,或是为Boss做些英译中的工作。发现英译中的翻译,要想做好,同样也不容易。以下是两点体会与心得:

【问题】用英文写出的手册,自己在浏览自校时觉得很清晰明白的,但隔一段,把它翻译成中文,便觉得英文逻辑不够严谨,或是翻译出的中文显示很生硬,不符合中文行文习惯。
【解决办法】自省英文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还有待加强,经不起在母语文字下的反复推敲。也在思考,为什么象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让具有理工技术背景的writer用中文写作,然后由英文专业的writer译成中文?

【问题】发现看到一个英文表达,知道它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却很难短时间,在脑海里捕捉到一个准确、书面的中文表达。
【解决办法】后来发现一个捷径,先用google翻译,然后再做编辑。既避免了人工翻译时粗心出错,二则机器翻译在选词方面,也比我高效精准。

管理工作

【问题】事杂,量大,要求快速响应,对于手册,如果没有多一双眼睛peer review,容易出错。
【解决办法】提高效率与准确度,需要制订check list—无论是手册发布的格式检查,还是手册的多通道发布,都需要有这样的机制,让事务处理流程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