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
自冯导的《芳华》上映以来,坊间热度一直挺高。
以至于《芳华》在毁誉参半中被写手们以各种视觉快要写烂了。有些细节,后来细细想来,是每个青春期少年的共感。
例如被孤立的何小平,在每个时代,大群体中总有那么一个被孤立的人。这和要歌颂善良什么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而且大家忽略了影片中何小平偷穿了室友林丁丁的军装是事实。如果说之前文工团的战友们嘲讽她身上有味时已经隐约要将她划出界限,那偷穿军装事件无疑成了何小萍被彻底孤立的导火索。
无论出于哪种原因,偷穿军装本身就是一个污点,当这个污点被放大后,室友们难免不带着有色眼镜看她。
再来说刘锋。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刘峰是个不折不扣的活雷锋。
坐长途火车跑腿接人,帮战友捎带物件;林丁丁名表坏了,自个儿拿着书参照着学着修;食堂打饺子吃专挑破皮露馅的,他却无私地说一句“破皮的也得有人吃”;就连猪跑了,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找刘峰;自己做梦都想上大学,却将唯一的名额机会让给了战友,撂下一句:“他比我更需要”;一农村战友结婚,想着给战友省钱,自掏腰包买材料,花了几个月时间给他打了一对沙发;何小萍被朱克嫌弃不肯合作跳舞,他带着腰伤主动请缨,不想寒了何小萍的心……
在那个时代的封建背景下,刘锋拥抱了林丁丁,这是一个正常男人对自然感情的流露。原著严歌苓本想要表达的是,刘锋不是圣人,他和普通一样应该拥有七情六欲,拥有爱和被爱的权利。
只是不巧被同事撞见,以一句“林丁丁,你腐蚀了我们的英雄”遭到攻击。林丁丁的自保是出于本能,且事实确实是刘锋拥抱了林丁丁。
刘锋一直以来建立的英雄形象瞬间崩塌。都说红颜祸水,可是导致刘锋形象被毀的是林丁丁吗?
不是,是那个封建的社会下被扭曲的灵魂。在那个特定时期,做个正常人都很难。世上不仅有伟光正,还有一种身不由已。
青春,爱情,年华,在那个时代离不开政治运动,严歌苓曾提到迫害一词,在一群人中,像刘锋的好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他聚集了所有目光,就应该明白高处不胜寒,同一个集体中没有人愿意让你凌驾在他们之上。
所以在特定背景下,既使那个时代的虚假和残酷,被那些嬉笑怒骂又暗藏着心机和压迫的小集体被成功演绎。
与原著的禁欲系风格完全不同。当镜头多次对每天露着大腿跳舞、洗澡、更衣室换内衣、泳衣,男女混式泳池……看得我膛目结舌。
影院后座的一众大爷大妈一个劲吐嘈,说一点都不真实,跟那个年代完全不符,毫无代入感。
附后座大爷大妈的一段影评
大妈:咱那时候能这么露大腿?穿着这么暴露?
大爷:舞蹈演员嘛!
大妈:啧……
大爷:估计这是香港导演拍的吧!
哪有什么动容之处,我看到的是隔靴搔痒,影片情节交待完全不充分,拍成电影太着急了!中间应该有删减,许多地方不是很流畅!越战情节很苍白,1991的情节也太突兀,乳罩事件交代也不清晰。
现实中对退伍立功人员的安排没有电影情节里那么不堪。而且青春背后的时代背景,被隐藏的太过。
唯一震撼的一幕就是何小萍在操场上跳舞那段。当何小萍出去在外面一个人独舞时,那才是给观众看的,而台上的却是给一些特殊人群看的。
文工团解散是必然,看到他们散伙难过,我却有种说不出的快感。刘峰走了,何小萍离开了,文工团还剩下什么?刘峰的残疾算是一个时代的残疾,何小萍的疯也是一个时代的疯颠。
第一次正面表现战后创伤综合症的存在也很真实。
但没有这个级别导演该有深刻和思索。画面近景太多,整个电影的氛围都是大提琴和当时主流宣传的音乐。在画面表达上还是张艺谋更胜一筹。
青春展现的是躯体、容颜、服装,还有文工团那种暗藏心机勾心斗角的氛围,如果这就是导演要展示的芳华,不知道有什么好怀念的。
很多人说好看,好看算是电影的一个标准吧!要你说,你能说出到底哪里好看吗?我能说跟风从众心理在作怪吗?这部电影真的称不上"好看"两个字。
首先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主题不清,角色主次不分明,故事脉络层次混乱。你说刘峰与何小萍是主线吧。文工团其他女性角色的特写简直太多。
何小萍演的最好,但是却把过多的戏份给了萧穗子,剧情不够,旁白来凑。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是萧穗子,但是何小萍却不是。而且这部电影真是脸盲患者的尴尬史,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楚。
你说拍群戏吧。似乎除了谈谈情,说说爱也没拍出让人动容的地方。你说是年代戏吧,残酷的大背景拍的跟儿戏似的。 冯小刚真的不擅长细腻的情感戏。
冯小刚谈《芳华》:我要拍出青春与美好,冯小刚感慨,他对文工团的记忆,是“有一种光线在流动的”,那些年轻女孩的身影如波光一样,在阳光里面流动。
他说,“我对这部电影有特殊的感情,我对那段生活的印象就俩字:美好。所以我把这两个字拍出来。”
看得出来冯小刚很怀念他自己在文工团的那些青春岁月,他悼念的是自己的芳华。
《芳华》是冯小刚的青春,他借严歌苓的小说做底本,将自己“最好的年华”抒发出来。所以,电影与原著有着不同的色彩和基调这可以理解,问题是那些展现青春荷尔蒙的画面与时代背景自相矛盾。
如果是美好,又何来人性的阴暗和越战的残酷?冯导到底想表达什么?电影最后说,致敬每个人逝去的芳华,真的很牵强啊!
《芳华》之所以被热捧的卖点之一是:原著严歌苓。严歌苓被大众熟知是她的《陆犯焉识》被改编为电影《归来》之后。一个能创作出《归来》的作家,怎么可能又端出《芳华》这么一盘馊了的菜肴?
答案是:《芳华》和原著严歌苓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严歌苓的作品,通常是在淡淡的哀伤背后暗含着对那个荒诞时代的控诉,电影被冯导用青春和记忆蒙上一层温情的面纱,试图去消解那个荒诞时代暴露的人性的恶造成的伤害。
最后好像作恶的人都可以被理解被原谅,但置身其中受到伤害的人真的能理解能原谅吗?不需要一个道歉吗?
也许是为了过审,也许是冯导不想承认过往的不堪。但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人物无论如何无法表达出美好。
原作是有批判性的,严歌苓用官方可以接受的文字,对那个时代进行了隐忍的批判。而冯小刚用唯美的画面对那个荒唐岁月进行了无限的怀旧和含情脉脉的歌颂。
影片传达的几个意思是:穿军装是牛哄哄的,文工团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美好的,那个时代是充满温情的。
《芳华》卸掉了原著的脊梁,代之以一层温情的裱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张艺谋用《归来》这样一部优秀作品与中国知识界进行了和解,对他2008年的纳粹美学进行了间接道歉。而冯小刚则用一部《芳华》暴露了他低劣的价值观。
而且《芳华》由于早前宣传太过的缘估,导致期望值过高。一代人的芳华,可以理解,但没有想象中让人催泪。
或许因为我太年轻,很难体会那种芳华已逝的情怀。所以很抱歉,我真的无法赞美《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