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及脑转移瘤西医必死无疑!中医却并非如此!或有一线生机!
一、有关脑瘤及脑转移瘤的认识
脑瘤及脑转移瘤又称颅内肿瘤,是指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
颅内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发于颅内的脑膜、脑、神经、血管、颅骨及脑的附件,如脉络丛、脑垂体、松果体等处的肿瘤,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
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扩散而来的称为继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的80%-90%、椎管内起源的肿瘤约占10%~20%。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约85%见于成年人,好发年龄在30-50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恶性的颅内肿瘤,在成人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居全身各恶性肿瘤的第11位;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约为7%左右,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2种严重肿瘤。
其中以胶质瘤为多(约为30.4%),脑膜瘤、垂体瘤、神经鞘瘤、颅咽管瘤等依次减低。
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瘤及听神经瘤等。
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膜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
西医对颅内肿瘤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只是在个别的肿瘤中,其病因有一定的线索,如血管网状细胞瘤有家族多发现象、推测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有人认为外伤、放射线辐射、病毒感染、某些化学药物等也有可能诱发颅内肿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议定,颅内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有: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神经鞘膜细胞瘤、脑膜及有关组织的肿瘤、颅内原发的恶性淋巴瘤、血管组织的肿瘤、胚胎细胞瘤、先天性肿瘤、脑下垂体前叶的肿瘤、邻近组织的肿瘤、转移瘤及未能分类的肿瘤。
二、中医对脑瘤的认识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对“脑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真头痛、癫痫、中风、眩晕、厥逆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
《灵枢•厥病》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素问•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病名曰厥逆。”
《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素问•五脏生成》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又云:“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眩仆”。
《中藏经》明确地指出:“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些论述都与现代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及预后非常相似。
三、中医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故脑瘤乃髓海病变,多因正虚邪实,以肝肾亏虚,风痰瘀毒阻脑为主。
脑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脏腑虚弱,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致血行滞涩,经络不畅,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则湿聚为痰,血滞为瘀;另肝为风木之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风为火,风、火、痰、瘀互结,清阳失用,痹阻脑络;而风、火、痰、瘀日久则会进一步加重肝肾阴亏,因果交错,变生有形痼疾。
颅内肿瘤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痰、瘀、毒、虚为其主要的病理因素,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实,邪实在脑,以瘀血痰凝为主;正虚在全身,以气虚和肝肾阴虚多见。
1、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之邪,机体的气血阴阳失于平衡,导致清阳之气不得升,浊阴之气不得降,以致气血郁结,格于脑内,肿大成积。外邪中之邪毒主要包括西医学中的病毒感染、烟草、油烟的污染毒素,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毒素及酒食中的各种毒素等。
2、情志失调
忧恚郁怒则肝失疏泄,气机运行失畅,而致瘀血阻滞;或因气滞津停,聚湿成痰,或气郁日久化火,灼津成痰,痰瘀交阻,积于清窍,而成颅内肿瘤。
3、饮食失宜
长期饮食偏嗜,嗜酒肥甘炙博,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阻。因此,蓄毒体内,郁热伤津,气机不利,脉络不通,毒邪与痰瘀互结,可使颅内肿瘤发生。
4、正气亏虚
由于先天不足、房劳、惊恐伤肾,致肾脏亏虚,脑失所养,诸邪乘虚而入,脑部清阳之气失用,津液输布不利,加之瘀血与顽痰互结酿毒,积于脑部,发为肿瘤。
四、脑瘤及脑转移瘤的分型论治
1、痰毒凝聚型
症状: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身重倦怠,舌强语蹇,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痰多胸闷,舌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或弦细。
治法:化痰散结,解毒开窍。
方剂:涤痰汤加味。
组成:胆南星10克,清半夏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云苓30克,石菖蒲15克,全蝎5克,蜈蚣2条,山慈菇15克,徐长卿20克。
2、气血郁结型
症状:头痛头胀,面色晦黯,视物模糊,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开窍。
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味。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白芷30克,蝉蜕5克,白蒺藜10克,全蝎10克,王不留行15克,麝香0.2克。
3、痰湿内阻
症状:头痛昏蒙,恶心呕吐痰涎,或伴有喉中痰鸣,身重肢倦,纳呆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舌质淡暗,脉滑或弦滑。
治法:软坚散结,涤痰祛湿。
方剂:夏枯草膏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组成:夏枯草30克、红花10克、昆布15克、天龙3克、海藻15克、象贝母15克、天南星15克、石菖蒲10克、半夏15克、竹茹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
4、瘀血内阻
症状:头痛剧烈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肢体偏瘫、大便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底脉络色紫增粗或迂曲,苔薄白,脉细涩而沉。
治法:活血消肿,祛瘀化积。
方剂:三棱煎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
组成:三棱15克、水红花子10克、莪术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天龙3克、全蝎5克、蜈蚣2-5条、白花蛇舌草30克、合六味地黄丸12克。
5、火毒炽盛
症状:头痛头胀,如锥如刺,烦躁易怒,呕吐频作,或呈喷射状,面红耳赤,口苦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白而干,脉弦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肝散结。
方剂: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组成:龙胆草10克、黄苓15克、栀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边莲15克、莪术10克、蜈蚣2-5条、大黄5克、车前子15克、泽泻10克、生地15克、薏苡仁30克、柴胡10克、甘草5克。
6、肝肾阴虚
症状:头痛隐隐,时作时止,耳鸣眩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虚细。
治法:滋补肝肾,祛风通窍。
方剂: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
组成:熟地30克、龟甲1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5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僵蚕10克。
7、气血两虚
症状:癌症晚期,头晕目眩,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淡胖,脉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补虚。
方剂:十全五仙散(《攻癌救命录》)加减。
组成:人参10克、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生白芍10克、川芎10克、肉桂3克、炒五仙各10克、灵芝10克、生姜3片、大枣2个。(炒五仙是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