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天】相逢是首诗
2019.03.18 周一 晴天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单是古诗,就选入了十三首。这个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古诗文的学习,重点还是在诵读与积累上面。
开学时,正是节令上的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于是,第一次诗歌教学,尝试着将教材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晚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雪》四首诗歌进行了组合。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进行群诗教学。
之后不久的一天,正为翌日的早读该上什么内容而发愁的时候,我又一次想到了拿古诗来“救急”。翻开课本,看到了岑参的《逢入京使》。这个题目中的“逢”字,引起了我的兴趣。“逢”即相逢、相遇之意。诗人与入京使者相逢,于匆匆马上,委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其间的英雄气和思乡情,都扑面而来。
相识是缘,相逢就是诗。
因为本人学力有限,找寻与《逢入京使》体裁相近的,写相逢故事的诗歌,也费了一些周折。甄选之后,《赠范晔》《长干行》《琵琶行》和《逢入京使》构成了一个以“相逢”为核心词的诗歌组群。
之所以选择这几首诗入群,还是有故事的。
《赠范晔》这首诗,是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上听到的一首诗。当时,才女武亦姝随口吟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时候,我就被这诗句中传递出来的那种不可言说的美而震撼。也就是那一刻,这一首《赠范晔》,这两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就烙印在心里,挥之不去。
《长干行》(二首)则是在翻阅蒙曼李老师所著的《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时读到的。蒙曼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亲切自然。据蒙曼老师所讲,这首《长干行》(二首)所描绘出来的那种怦然心动的相遇,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至于《琵琶行》的入选,则是因为一个已经读了高中的学生的来访。
那天,上届的几个学生来看我。聊天的时候,那个女生和我诉苦说:“老师,我最近可是悲催到了家。”问及缘由,才知道她最近在手抄《琵琶行》。因为她没有如期背会《琵琶行》,老师惩罚她亲自抄写《琵琶行》全诗150遍。这个有些不可理喻的做法,着实惊到了同样是老师的我。于是,在后来的备课选料时,我毫不犹豫地将《琵琶行》列入其中。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80多句,六百多字。其篇幅容量于高中生,都是重荷,于初中生,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为了让学生们将来上了高中不会因为一首《琵琶行》而消磨甚至是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让他们能在将来的课堂上,高度自信地,流利地背诵出《琵琶行》,为了帮助他们获得一点小得意,小自尊,我还是下定了决心,咬咬牙,将《琵琶行》搬进了课堂,搬上了讲台。
我将这个主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定位为“诵读”。一直以来,都觉得我们的语文课上,尤其是早读的语文课,缺少书声琅琅的那种朝气蓬勃,那种热浪滚滚。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照射进教室里的时候,当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朝阳交相辉映的时候,真的,有朗朗的读书声与之匹配,你会霎时觉得,整个世界都美好了。
因为篇幅原因和课堂时间限制,第一课时我们一起诵读了《逢入京使》《赠范晔》《长干行》(二首)。第二课时,先将《琵琶行》全诗读通读顺。朗读完一遍的时候,我听到台下有学生感慨:“这么长!”
我说:“是的,作为白居易经典叙事诗的《琵琶行》,的确很长。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它读通读顺,至于诗歌的意思,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暂时不做特别要求。”也许是任务相对宽松,学生们再读时,语气语调和热情,都比第一遍好了很多。
下课的时候,照例要留作业。这两节课后,书面的作业,就是抄写《逢入京使》。口头作业比较多,继续背诵《逢入京使》《赠范晔》《长干行》。《琵琶行》的背诵,要求一个月之内必须背会。
为了方便记诵,我还特意按自己的理解,将全诗划分了几个层次:与琵琶女初相遇为第一层,琵琶女演奏由缓到疾再到缓为第二层,琵琶女讲述人生经历为第三层,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为第四层,众位听众反应为最后一层。
就在今天早读课的时候,有两个孩子一脸欣喜地告诉我说:“《琵琶行》背会了,老师现在有时间听吗?”他们的记忆速度之快,是我始料未及的。难道他们也有“童子功”?问过才知道,他们之前连读也没读过,更不用说完整地背诵过此诗。这,让我对他们更是刮目相看。
我自己高中时背诵过此诗,这之后很多年,几乎再没有强化巩固过。而今再和学生们一起诵读此诗,很多被“隐藏”了的句子,又一次闪亮登场。即便如此,我也是用了三个早读课,才将全诗背诵下来。
这一刻,不得不承认,学生记诵能力之强。这也告诉我:作为教师,既要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每一棵草,都有自己的颜色,每一条河流,都会欢歌,每一棵树,都能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