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复读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236人  星寰Helen

升级你的大脑操作系统

跟着笑来写作文

概念1: 注意力

(一) 我们很容易掉进三个隐形大坑:莫名其妙凑热闹、心急火燎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

(二) 赶上趋势的人并没有刻意积累,只是恰好之间积累的东西特别符合这波潮流。比如最近大火的“内容创业”,那些之前已经潜心写字十多年的人,显然属于并没有故意准备,却准备最充分的人啊。你这会才开始心急火燎,哪是这些人的对手呀!

(三) 最可惜的是平日里只有上进心,却从未有过积累的行动,最后“凑热闹”和“随大流”两个坑都掉进去了。

(四) 今天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不一样,个体生存就是比过去更容易了,这是事实。并且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每个单干的人,本质上来看都是在尝试去掉中间环节,直接为社会做贡献。(失败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这三个坑其实告诉你一个道理,注意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宝贵财富。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这么看的话,很多人的败局很早很早就已经定下来了,因为几乎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已经养成了四处浪费自己注意力的习惯,任由自己的宝贵资源大把大把流失——这样的人若能够成功,天理何在?

(六) 人生最有价值的建议——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自身“成长”上!最终,你的一切价值,就是你注意力的产出。

创业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是创业;生活就是成长,没有成长就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概念2: 付费

凡事能用钱买的其实都是便宜的。

你所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是你的注意力!牢记一个观点:注意力 >时间 >金钱。

手机永远设置静音,所有的推送通知全部都关掉。注意力最重要,所以我们要用我的时间和金钱来换取持续的注意力。

概念3: 人生的枷锁

(一) 你人生的重要枷锁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动物的眼睛都是长在两侧的。这样以来它们可以同时看到上下左右前后的各个方向,没有视觉盲区,这确实是一种极为安全的配置,可这样的配置有什么局限呢?这样配置的副作用就在于它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某一处,也没有办法仔细、长期地观察任何一个点,于是它们也就不可能有深入思考和长期思考。也就是说它们的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消耗在身边发生的一切东西上面,所以它们实际上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知道可以有过去,可以有将来,它们只有现在,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于是,它们也就等于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

被困在永恒的当下,这对人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噩梦。我们的人生不该背负上这样的枷锁。

(二) 如何卸掉人生的这个枷锁,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放弃部分安全感,才能获得进步。刚才我们聊到几乎所有低级动物的双眼都是长在两侧的,这里有个小细节——最终有些物种的双眼是进化到了正面的,于是他们终于有机会深入长期的观察,终于有机会进化出了大脑皮层。想想看吧,整个人类文明实际上是建造在大脑皮层之上的。可是这有个前提啊,那就是进化后的他们放弃了全部视角,接受了视野中有盲区存在。所以不夸张地讲,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能获得的。

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我们必须放弃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

(2)通过有效社交,补全主动放弃的安全感。其实动物是是一样的,有时候狗咬人不是因为它们凶狠,而是因为它们恐惧。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安全感的本质,因为它决定了很多其它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观念。

合作与信任的本质:

合作的本质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来保障。

信任就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概念4: 生活的根基

(一) “活在当下”VS“活在未来”

“活在当下”就是被永恒地困住;

“活在过去”相当于被永恒地困在更差劲的地方;

“活在未来”即便挣扎,也要活在未来,至少也得是“部分活在未来”。

(活在未来才知道当下要做什么样的积累)。

(二) (2)怎样活在未来?总结以下七点:

第一, 你对未来要有个预测;

第二, 那个预测需要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第三, 你笃信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第四, 于是,你提前按照那个预测的结果行动、选择、思考;

第五, 你终将走到那个结果出现的时刻;

第六, 最终证明你的预测是正确的;

第七, 那么,由于你提前按未来正确的结果行动、思考,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来”的。

(三) 活在未来的第一步是做出预测。(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预测,主要有下面 四句话:)

第一句话:长期来看,脑力的产出率一定比体力的产出率高,而且高出许多个量级;

第二句话:体力增长的玻璃顶很明显,但脑力增长的玻璃顶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三句话:体力衰退的时间来的早,脑力衰退的时间来得晚很多;

第四句话:通过暴力获得的巨额利润正在减少,因为大趋势上来看,一定是知识更可能产出更大的利润。

(以上这四条预测,是李笑来老师初二时从书本、杂志上摘录出来的,写在日记本里,那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媒体都在宣传“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他认定这道理是对的,一定是对的!即便眼前看不到特明显的效果,但能猜得出,在未来,也许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有明确而又显著的效果。他笃定这个道理,于是,他就按这个道理所指引的方向以及方式去行动、去生活。在知识积累方面,笑来老师确实做到了“活在未来”!)

我们所说的“活在未来”本质上来看,只能是“思维上的活在未来”。

(四) 甚至不需要预测,只要认真对待那些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只要你经过思考,认为它们是正确的,那么就要笃信,并且按照那些道理践行自己的生活,那么,终究有一天,那些道理就好像是“显灵”了一样,明确无误地证明给你看,“你就做到了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别人还困在当下的时候,而你却活在了未来”。

(五) “预测”也不全都是准确的,因为我们没办法消除“不确定性”。但是,  “活在未来”这事儿,一辈子做到一次,就很开心了,收获已经是不可想象了。而问题的关键是,一旦你开启了这种模式,一旦你有一次清楚的成功,后面根本就停下来了,因为“活在未来”这事对你来说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然,乃至于最终你只能在思维上“活在未来”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预测:最终,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有更多的财富。

(备注:我自己坚持写作一年,写了80多篇文章,10万字,我已经感觉非常开心了!写之前,我感觉未来写作能力很重要,所以开始加入007每周一篇践行写作。接下来要在写作质量上有更高的提升!我感受到了这件事的巨大意义!)

概念5: 贵人

(一) 遇到贵人的科学方法,有关“贵人”的两个问题:

第一,遇到贵人是有方法可循的;

第二,求助是一种隐蔽的、意义巨大的交易,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

现在请你自己思考,看你能否尽量有根据地预测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将来会不会经常遇到贵人相助呢?

第二个问题: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二) 想遇到贵人,首先自己要先是个贵人。你不优秀,就没有有效的社交。  越是朴素的道理越是永恒,比如小时候学过的古文,卖油翁说,“无它,手熟尔”——这和今天人们讨论的“精进原理”或“一万小时定律”,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很多人从都没有重视过它们,不重视他们的原因,无非从未想过自己需要预测未来而已。

12条遇到贵人的原则,它们分别是:

1、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2、 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3、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人,才是真正的贵人;

4、 优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5、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6、 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7、 不以求助为耻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8、 求助的时候,不应该仅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不应该收取金钱回报;

9、 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自顾自地牛,贵人可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并且更懂得“独贵贵不如众贵贵”;

10、很多时候人们的成功,来源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是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人成功,那么这个人真的很难获得所谓的“贵人相助”;

11、正在做正确事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相助,所谓得道多助,说到就是这个;

12、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注:这些朴素的道理,如果能真的理解其中的机理,苍天作证,你在未来就是能够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贵人,你就会不断有各式各样的意外好运。可惜,绝大多数人就是没有“思考长远,耐心验证,小心总结提炼”的能力。)

(三) 上面提到,求助是一种交易,是一种隐蔽的、意义巨大的交易。贵人之所以愿意帮你,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你的价值,要么你的这种价值能够帮助他确立自己的价值,要么这种价值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某种可能性。如果你自己做过“贵人”,你一定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其实,在你付出相助的那一瞬间,你就已经得到了自然的回报。

(四) 我们生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像是一个彻底的大市场,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价值交换和价值集群之中,所有的聪明人都会为自己做两件事,那就是储备人际价值,以及到人际价值高的地方去扎堆。

(注:这世间绝大多数真正有用的道理,要么简单到难以置信,所以你根本不当回事儿;要么就违背直觉到让人觉得鬼才相信的地步—这就是知识传播比谣言传播难易度天壤之别的根本原因。希望你能够自动吸引贵人相助,找到通往财富自由的根本。)

概念6: 资本

(一) 你到底有没有资本?

钱和资本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正如一堆砖头和一个房子肯定不是一回事一样。所以,有钱和有资本,其实完全是两回事。钱要想成为有效的资本,还需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

(1)资金的金额大小:一百元、一亿的金额大小,也要看在那个领域做投资。

(2)资金的使用时限:一年、十年、甚至永远,威力天壤之别。(例如:万科传奇股东刘元生先生,他在1988年以360万人民币拿下万科360万股万科股票,到今天都没动过。我们以2016年6月27日万科的市值2697亿计算,刘元生的万科资产账面财富大约是27亿人民币,相当于28年间翻到了750倍!)

(3)资金背后的智慧。站在资本背后的实力确实可以习得的。

(二) 方法是从3个维度:金额、时限、智慧逐步循环突破。

(1)第一个突破:盈亏比例:投资的重点并不在于盈亏的绝对值大小,而是在于盈亏比例大小。看相对值,而不是看绝对值。(例如:用一万块钱做本金盈利了50%,而用十万块做本金只盈利了15%,显然一万块的资金效率更高。)

把你的关注点放在盈亏比例上,而不是本金大小,也不是盈亏具体金额大小,这可是90%以上的投资者终其一生也没学会的东西。(例如:你看股市里有多少人爱买垃圾股就知道了,他们买垃圾股的根本原因在于“那个便宜”。他们是看中盈亏绝对值的,所以,即便盈利潜力再高的股票,他们只要看一眼价格,“觉得太贵”,扭头就走了。)

      再强调一遍:本金大小相对来看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盈亏比例。

      (2)第二个突破:“给自己的投资款判无期徒刑”,资金时限方面的突破,其实是最重要的方面。“盈亏比例”和“资金时限”是联合并发的。

现在最大的投资市场也就是股市上,80%的投资者是亏钱的。真是原因只有一个:不合格的投资者,他们用来“投资”的,不是资本,而是“装傻充愣”的资金而已。关键不在意金额不足够大,在于时限太过随意,于是,在最基本条件未被满足的情况下,即便有短暂的辉煌,也最终只不过是海市蜃楼。最终给自己资金“判个无期徒刑”的人,实际已经拥有了足够智慧。为他后来“长期深入思考未来”的能力打下最殷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子,很多技巧根本就用不着了,很多陷阱自动消失了,很多的无奈纠结瞬间烟消云散……

      (3)第三个突破:投资知识、经验、智慧等等(这些都只能从实践中获得)。

(注:挣扎着学会分得清楚:“很想要却不能够”与“可以却不一定要”之间的巨大区别。这就好像一个人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竟然选择不去,和他其实并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却声称“我根本就不想去”,这完全是两回事儿罢?这其中的差异很大罢?你可以给你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最终却选择两年之后就结束它的“刑期”,和你其实没办法给你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但最终也竟然做到两年后结束它的“刑期”,即便是结果一样,这其中也是有巨大差异的——这个差异大到它甚至会影响你的大脑工作方式,而不仅仅是思考质量那么简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资金能满足这三个基本要素、并顺利实现三个关键点的突破,资本运作忽然就变成了一个门槛并不高的活动。可对那些观念依然落后的人来说,那可是一道鸿沟啊,不对,是接二连三的鸿沟,一个都跨不过去)

概念7: 落后

(一) 什么是落后?

(1)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宏观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这样的: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在教育体制里,人们把60分作为“及格线”,而不是50分,而及格线“多出来的10分”可以算作一种“修正参数”。因为那个及格线明确无误声称:40%以后的都是落后。而这“宽容”的10分,相当于“温水煮青蛙”,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妨碍了大多数人的“免疫能力”正常发育。

(2) 其实20%之后都是落后——因为20%的人占有了这个世界中有限的资源中的80%。(二八定律貌似无所不在,该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中发现的—至今100多年已经过去了。)

    进入二十一世界,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揭示更为残酷的事实: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二)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相当于已经链接了所有人。所有人被连起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周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感知肤浅还是深刻的。

(三)当每一个人都连接起来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的强烈,因为差异明显可见。(甚至这种渴望已经成为一种恐惧—害怕落后的恐惧。)

过去,40%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20%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1%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恐怖的趋势:机器人、人工智、大数据都在崛起,大多数人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

(大数据:2015年在校大学生约3200万)

(四)目前,我们至少有了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

第一: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第二: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20%,甚至前1%。

概念8: 多维竞争

(一)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关于“竞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生活是具有多个维度的;

第二, 在多个维度打造竞争力;

第三, 至少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关于不同维度的比较:

1、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2、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3、 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二) 而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在多维度打造竞争力。(笑来老师非常擅长这么做。他懂一点英语、编程、数学、金融、心理学,他有很专业的研究方法论)

乔布斯是采用多为竞争的典范。当早起的极客们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之时,乔布斯仅凭直觉给个人电脑加上了另外一个比人没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维度,那就是“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合成竞争力就越大。把电脑和艺术结合起来,那就是“跨界”。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每次跨界,其实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一旦跨界成功,实力或竞争力的提升,绝对是“几何级数”级别的。

(三)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多个维度打造竞争力,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力,还是有很重的窍门的,那就是接下来的第三个点: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处处平均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也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多维度的意义就会开始几何级地增长。

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其实每个维度都过了及格线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知识改变命运,思考当然也会改变命运---这绝对不是空话。

概念9: 元认知能力

(一) 元认知---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其实决定了一个人每一个方面的强弱,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一个人的财富创造能力最终也只与元认知能力有关,其它的因素都是附属因素。

情商低的人,本质上来看,其实是无法正常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源自于元认知能力的欠缺。因为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是正确合理。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技能差异,证据确凿地来源于“刻意锻炼”。一个人能够做到“刻意锻炼”,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元认知能力。

(二) 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所以,你只能通过不断加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以求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越来越接近于正确、越来越完整、越来越高效……乃至于终于有一天,哪怕是你不假思索,甚至随便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真正有价值的,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他人也有价值,对绝大多数人都有价值……到时候,财富对你来说,只不过是“顺手而得”对东西而已。当你把注意力放到钱上的时候,你反而赚不到钱。

(三) 这就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订阅专栏的设计,背后的科学基础只不过是这样两个特别简单的事实:

第一, 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可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第二, 元认知能力不仅仅可以习得,还可以通过训练长期持续发展。

  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资源,被分散了,其实就是元认知能力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我们想要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将来的自己”。

概念10:如何有效提高元认知能力

(一) 如何通过可以练习提高元认知能力?

第一, 坐享;(刻意集中锻炼注意力)

(是一种简单的、朴素的、有效的“大脑体操”,锻炼注意力集中。现在已有科学表明,坐享这种科学训练,可以直接增大训练者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当你进入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处,却不是用来思考的时候,你的大脑相当于被动有意放松。)

第二, 兴趣;

(全神贯注是一种可以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全神贯注的状态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大多数人直至成年,并没有养成哪怕仅仅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兴趣。

找一件你觉得值得你全神贯注,主动去做的事。

如果能通过刻意练习而提升一项技能,那么因兴趣产生的全神贯注,才可能是主动的,才可能是对刻意练习元认知能力有帮助的。

在主动的全神贯注地磨练任何一项技能的时候,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而注意力全部用来去感受每一个感官的刺激,今儿调整自己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意识与理解,最终达到与前一刻更好的地步。在这个过程当中,大脑皮层更多的沟回形成,更多的动作变成“下意识即可完成”的动作……直至结束的那一瞬间,得到彻底方式且“精力充沛”的元认知能力再一次被激活,这就是幸福感爆棚的过程。

所以,建议你找到一个能磨练自己某项技能的,能让自己迅速进入“主动的全神贯注状态”的兴趣。它是你提高元认知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甚至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三, 反思。

所谓“日三省身”---这几乎是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

(每天花10分钟左右,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琢磨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琢磨一下影响因素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反思,不仅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刻意训练方式,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

控制情绪和控制时间一样,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而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在调动元认知能力。

“我很生气”和“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这两者之间有巨大差异。前者只能在接下来的每分每秒更生气,后者却因为元认知能力被激活而可以做到把注意力转到“我为什么很生气”,乃至于找到很生气的原因,然后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引发情绪的问题上去。

(二) 每一次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一次元认知能力获得锻炼的重大机会。每个人都一样,最终会发现,反思最多的,肯定是被情绪所左右之后的行为和决定。其实用不着多少次,元认知能力的适时激活就会成为习惯,而所谓的冷静,只不过是这个习惯自然而然的结果。

思考:如何才能把思考未来,自省反思彻底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刷牙那样,不做不行的事。

概念11:万能钥匙

(一) 送你一把“万能钥匙”

如果一扇门被锁上,而开那个锁的钥匙,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显然不应该只盯着锁头看,对吧,如果钥匙在锁心里插着,那门早该是开着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只盯着问题看,只盯着问题想,盯着问题找解决办法,通常是以无奈告终。那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所以每一但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在“只盯着问题本身进行思考”的时候,你就应该激活你的元认知能力,让它告诉自己:“ 不对,我得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因为解决方案肯定在其它地方……”。这绝对是少有人掌握的能力---可它竟然真的很简单:

(1) 就好比谈恋爱。要是对方感到极度开心的话,TA就没办法痛苦、生气、无奈……你真的平时足够花时间思考过这个几乎最重要的事吗?---也就是究竟有哪些东西、哪些事件可能让对方极度开心呢?

所以,遇到问题不要进盯着问题看,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调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持续思考,很快就找到了钥匙:

A, 管好自己,想办法做正确的事;

B, B,找正确的办法;

(哪怕做事方式错了也无所谓,毕竟可以修正;哪怕效率低下一点也可以接受,毕竟只要做就有积累……)

(2) 赚钱也是一样的道理。

民间早有这样的观察:你追钱,追不上钱,钱追你,你跑不掉……

比如,笑来老师在2016年通过写作赚到了很多钱,其实早在2005年他就开始在网上写博客,但真的不是图赚钱才去做的,那时候网上写字根本赚不到钱。转眼十多年过去,互联网连接了所有的人,移动电子支付突然之间便捷到了成本近于零的地步,内容变现突然成了“趋势”,突然之间善于创作精于制作又会传播的人因为这点技能“轻松的”赚到了钱,甚至还伴随着无数其它的可能……

但,敲黑板!这背后,还是那把“万能钥匙”在起作用:

“别人都盯着钱看,我也觉得钱是个问题,但我觉得解决方案一定在其它的地方……最终,我认定能力更重要!所有盯着自己的能力看。是的,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才是正正的钥匙啊。”

          笑来老师是个从来都处于学习状态的人,他就是个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于是,他从来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我正在一点点变得更好”。

要关注价值,而不是价格,本质上和关注你的能力成长,把握好万能钥匙是一个道理。

概念12:坚持

你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

(一)从两个方面重新打磨“坚持”这个概念:

第一, 你不需要坚持,以为骨子里不愿意的、需要坚持才行的事,基本你就不可能做好;

第二, 不需要坚持就能持续做好事情的三个技巧。

(1) 一念一世界,在开始做事情前,先为这件事赋予重大意义;

(笑来老师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要考TOEFL、GRE,要背两万个单词。这件苦差事却被他赋予重大意义:据说在新东方教书年薪百万,那一个单词记相当于50块钱,这个爽啊!)

(2) 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3) 通过社交进行学习。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往往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确实整个世界的差异。

(二)一念一世界。这事很实在的道理,一点都不虚。所以对我来说在学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每天升级一个观念,就相当于每天都要穿越到下一个“平行世界”,真的很爽啊,爽到根本停不下脚步,你觉得我需要坚持吗?我需要努力吗?你现在好觉得这两个概念又意义吗?它们完全没用啊,因为何须“坚持”,我是根本不舍得“放下”啊。而在我的世界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事”,是“虽不让我做我就跟谁急”的事儿。

当你决定做某件事时,你已经“想办法赋予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思考清楚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的影响。用足够的时间去罗列一下三点:

(1) 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机会?

我一定要读研!

(2) 在将来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我会失去我终极目标企业的面试机会!会无比可惜地错过期待已经的机会。

(3) 如果我最终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又多么凄惨?

好多现实中的人,不进则退。

以上三个问题,你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会“吓到”你的大脑,或者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地埋进你的潜意识里面,然后它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

(三)、最后一个尤为重要的技巧---通过社交来学习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渡大量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实深刻啊!所以当你和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或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

  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于是,在很多另一个世界里“很难受”、“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全部变成了“真好玩”、“根本停不下来”、“要是多玩会就更好了”的事情。

所以啊,快把你的“坚持”、“毅力”啊什么的,从你的操作系中剔除掉吧。

概念13:错过

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

生活中有些观念、有些事情真的很重要,但它常常被我们错过。今天重新升级“错过”这个概念,主要有以下连个方面:

第一, 分享一段我(李笑来)的人生经历,我当初也曾错过一次重要升级;

(例子不再详细展开,结论就是:你说的都很对,但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好的事吧。笑来老师回忆出当时对话时大概的内容是:怎样在改变行业的过程中找到巨大价值?怎样才能锁定最长的赛道,怎样才能迅速增长等等。)

重要的是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有些观念,你觉得跟自己有关,它不一定会起作用;但反过来,如你觉得和自己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第二, “感觉没关系”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

生活中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乃至于被我们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乃至于让我们无法相信。但,最可能让我们错过的原因是我们虽然觉得那观念很有道理,但就是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自证预言,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人会不自觉地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理解一些观念,,就要使劲地做,想就要深刻地想,否则就真的跟你完全没有关系了。

比如笑来老师的专栏,一定要只字不差地阅读,还要反复阅读。因为最底层的观念,常常被“简单”的伪装,乃至于大多数人觉得无所谓,觉得自己已经理解。

笑来老师用他自己罕见、难得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观念会伪装成“让你感觉跟自己没关系”,从而使你错过而不自知。于是我们不仅要读,还要反复读;不仅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跟你有巨大的关系,调动所有感官为自己创造“代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这个观念若是被自己吸收之后,自己应该会变成什么样子?

“七年就是一辈子”,笑来老师真的认为人是可以重生的,一生可以有很多辈子。现在我非常相信这句话!

“创业”和“生意”是两回事,我要做的肯定不是“生意”。

概念14:这个世界

其实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

(一) 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概念在某个文化里没有出现,即使它客观上是存在的,但人们主观上也不会有任何感知。比如说“重力加速度”,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虽然它一直存在,但整个人类都无法感知。

今天植入一个新概念,那就是: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什么样的人就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压根就不应该知道似的”那样存在,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概念,那么这个世界就好像“你原本早就应该知道了似的”那样继续发展,神奇不?

神奇的很呐!在此之前,你的世界好像对你是全然无动于衷的;在此之后,你的世界是鲜活的,对你随时有所反应的。

在懂这个道理之前,你是甲,但今天过后,你就是乙;甲根本看不到乙的世界,乙却可以感知到甲乙二人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甲乙二人生活在怎样一个天囊之别的世界里。

现在不难理解“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的人群之间的巨大差异了吧?这个世界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能感知到你,你也应该能够感知到它。

(二) 尼采说过:“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你生活在你的世界里,那样的人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啊。他们那样的人不善待他们自己的世界,你可不一样,你要学会善待自己的世界,不是吗?

(三)我以前的公司有个50岁的女副总裁,她为人是很刻薄的,对年轻女同志有种敌视,我没少吃她的苦头!总被她狠狠地盯着,莫名奇妙地总是故意给我几句难听的,刺激人的话。很没素质,超级没水平,完全失去一个领导者的姿态。好多同事在她的眼神中看到的大多是鄙视,刻薄,多疑,不友好……总之想到那张脸,我匹配不上任何值得尊敬的词。

也就是那一刻,我突然很可怜她,可怜她在多么残酷的世界里活了50年,让她拥有现在这样的心态和眼神?这说明,她这50年过得就是她那样的世界,没有美好的世界。

我在想象,当我50岁的时候,我希望我是接纳周围一切的,我会欣赏好事物并由衷赞美,我希望我看周围是欣赏的眼光,给别人是温暖的态度和善意。

  所以现在我很庆幸,我活在我喜欢的世界里。因为我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美与爱。

概念15:抱怨

彻底戒掉你的抱怨。

举例子:突然想起金光的表情,一脸笑嘻嘻,一脸阳光灿烂。

所以下决心,从此之后再也不向任何人抱怨任何事情了---这个决定很重要,重要到这个决定在之后的日子里确定无疑地重塑了大脑。

金光值得我们学习:任何时候,都不向任何人抱怨任何事情。因为所谓的抱怨,只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

当我们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利的时候,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承受,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抱怨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因为它只能用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无能和自己的无奈而已。

面对麻烦,能解决就去解决,这是能力;不能解决就承受,这是坚韧。

在观察一下,你就该发现,其实绝大多数人,在第一个层面---能力上,就输了;而在第二个层面---坚韧上,从来就没有一丝一毫进步。我告诉自己,我不能、不该、也不会允许自己是那样的人,若是那样,连我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

所以,之所以要彻底戒掉抱怨的恶习,是因为它只是无能、无奈的表现,唯有不抱怨才是基于自己能力和坚韧的表现。

抱怨的害处,并不仅仅在于浪费时间,也不仅仅在于那样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它的真正害处在于,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心理学家在就知道这事,并且详细地论述过:说话,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大脑重塑”对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地“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那个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

你观察一下就知道了,那些向你抱怨的人,说这说这就进入“表演”状态,他们很投入的,他们需要你同情,他们需要全世界的同情和“理解”;为了让你同情、让全世界同情,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扮演“一个其实更惨的角色”,演着演着,别人还没怎么样,自己先信了,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变成那个“更惨的角色”---你想成为一个更惨的人吗?开始抱怨就可以了,多简单!

戒掉抱怨,闭口不提!向金光学习。

概念16:别人的好

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一)我们一生中可能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二个阶段:我不好,但你挺好的;

第三个阶段:我挺好的,但你不好;

第四个阶段: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绝大多数人总是在第二、第三阶段反复穿梭,其根源在于他们见不得别人的好,而进入第四阶段的唯一方法论是:主动应用元认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成长上。

  最后再叮嘱一句: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以内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二)处于第二和第三种的人,因为见不得别人的好,所以总是错放他们的注意力。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于是,处于第二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了盲人而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被彻底阉割,结果是永远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之处。而且说实话,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于是大多数人,就这样自断了“后路”---永远停留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里,反复窜梭却无法突破,永远不可能进入最后一个状态。这种人的通病是:见不得别人的好!

(三)想要达到,第四个阶段“我挺好,你也挺好”很困难,可一旦达到这个阶段,又是极其美好的事。(笑来老师在35岁时才突然反应过来多多少少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他42岁时,才彻底觉得谁都挺好的。)

笑来老师开始反思:这事怎么这么难呢?竟然难道需要用两辈子14年才能突破呢?

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还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姿势走形”……更糟糕的是你动不动就“演砸了”等等。总之,这些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

敲黑板!关键在这里:

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这是我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事实上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根本。

(四)想要达到第四个阶段,的确是难上加难,然而只有达到了第四阶段,才会知道第四阶段的惊人之好。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叹的是,由于你能够更多的、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世界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又多多少少好奇,过去那么多年里,我错过了多少实际存在的美好呢?可惜错过了,肯定只能怪自己。

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时,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1)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2)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之上;

(3) 若是我有空余注意力的话,可以看看那些人,哪做对了?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OK,这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是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其实是无论如何都不怕比较将来的。

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那个“我们原本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了。

备注:对笑来老师最重要的三本书:

1、 钱钟书《围城》          (修辞启蒙书籍,迷上“类比”方法)

2、 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

(英文写作启蒙课本,简单易懂通俗的英语精髓)

3、 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

(逻辑启蒙教程,极大的庆幸和后怕—若是当年没读这本启蒙书,那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笑来老师26岁时把《超越感觉》读了不下10遍。

概念18:命运

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回顾一句老话:所谓的成功,无非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所谓成功还有另一个解释: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把时间当朋友》的核心主旨之一)

(一)为什么解答题高手做不对选择题呢?

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正确有效的价值观。

(二) 价值观是什么东西?

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知道什么是好的,就知道什么是差的;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也就知道什么是更差的;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也就知道什么是最差的。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类比为操作系统,有两个东西是核心:

(1) 概念

(2) 价值观

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很简单:

(1) 看他的操系统里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

(2) 看他的操作系统里那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

我笃信所有人其实都可以通过训练与自我训练变得更聪明的了---因为按照以上的两个标准,聪明显然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你若想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那你在正确对待自己聪明程度这方面,就会变成一个进取型人格。

(三) 所谓的选择,只是价值观念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更深入的结论是:价值观决定命运。

(四) 价值观养成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谨防以偏概全“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概念19:自我驱动力

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一) 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以不需要智商。

很多人都知道外语很重要,但就是学不好。本质的解释是:“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是刚需。

笑来老师在用英语方面毫不含糊,因为,阅读对他来说是刚需,因为他很痴迷于阅读,乃至于读书是他最大的娱乐项目。“用英文阅读”成了他的刚需,不读不行啊!脑子会“饿”、心会“慌”。你看刚需多重要!

(二)优秀的人善于分析、善于琢磨、善于说服别人。

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地成长成那个样子呢?

答案:寻求真相。

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不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得很,看到一点希望,他们就会欣喜若狂,若遇到一点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因为真相就是火,他们像是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的吗?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

对于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既然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刚需 ,那么为了满足这个刚需,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谁都拦不住他们,因为那可是刚需。

(三)俞敏洪有句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可能就是刚需的另外一个说法)

什么是牛人?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四)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对人脑对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大脑是可塑的。

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重要的是,它竟然可能被自我塑造。

刚需塑造大脑。不断塑造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概念20:刚需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

(一)  “刚需”从本质上来看,根植在价值观上---价值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

“表现型人格”的人,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那么,“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时刻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最令人向往的了。

进取型人格会践行这样一个观念:成功只不过是某一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你看你的价值观决定你的命运。)

(1)而大部分人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金钱> 时间> 注意力

成功> 成长

现在> 过去> 未来

(2)而如果你的价值观是这样的:

注意力> 时间> 金钱

成长> 成功

未来> 现在> 过去

那你的选择自然会发生变化,而你的“刚需”自然而然就与其他人不同。

(二)  对于“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狠多钱”,这个“终极问题”,我们有个这样的解释: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并不是刚需。而发财是他们的“刚需”。对他们来说发财只是手段,花钱才是目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个“朴素的逻辑分析”最终造成了人群之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案例: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的虐待。经历了无数次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最艰苦的岁月,他选择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超越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这意味着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只要这句话刻在你的脑子里,你就直接干掉了99%的人,他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迟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与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为选择错误,更多可能是因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选择的自由”,更别提什么“选择的勇气”了。

(三)  在众多“刚需”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是: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没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实际上:有的人活在未来。只要活在未来的人才真正有耐心,换言之,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

(四)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后,还要深入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现状

对很多人来说“现状”就好像是“地心引力”,时时刻刻拖着你,让你根本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为什么这个东西会让那么多人无法思考未来?

为什么“现状”这个东西让那么多人变成目光短浅的状态,而不是“高瞻远瞩”?

答:所谓的“现状”,本质上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

若是“现状”不令人满意,那么肯定是“过往的积累不够”而已。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现状越差,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最终会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认了”,“要么从现在开始积累”。

(五)  最后,我们把这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应用:

1、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有选择的自由;

2、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3、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无意义,所有的解脱最终只能靠积累。

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这样的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选择正确的难受。

          正确的价值观会帮我们正确的去选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是惊喜的行动)”:

1、赚得不到钱是因为能力还不够;

2、一切能力都可以习得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

3、假以时日,我会收获越来越大的……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时候,都有难受的地方,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概念21:避险

概念21:避险

(一) 投资的刚需是避险

关于冒险这个概念,观察者和行动者的理解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比如脑科手术医生做开颅手术时,对于观察者来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看起来”都很危险。而从行动者角度来看,他们的目标是成功,可不是冒险;其次他们是被高强度训练来完成观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在整个过程当中,观察者时时刻刻体会到各种危险,心惊胆战,觉得行动者在不断冒险,最后因为冒险而成功。可实际上,行动者的所有注意力放在如何避险上,而不是如何冒险上。

当我们看到有人完成高难度动作的时候,我们是观察者,他们是行动者,他们若经验丰富,更可能是“避险经验”丰富,而不是冒险经验;而我们这些观察者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误认为人家所拥有的丰富东西是“冒险经验”。

例如:笑来老师买比特币,在别人看来是冒险,可是对笑来老师来说:“离我的成本价还有很远很远呢,对于我来说,哪里有什么风险?”(此观点仅限于作为“行动者往往更关注避险”的一个例证,绝非投资建议。你的投资依据必须靠且仅靠你自己的深入思考。)

书读多了,历史看明白了才知道:冒险常常是他人对冒险的理解,而不是所谓冒险成功人的行动。

(二) 风险投资模型其实也很简单,通俗讲就是:

锁定一个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然后在那个领域里投资很多可能超速增长的初期企业,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从概率上保证总体风险降到最低……

VC其实是最懂如何“不冒险”的。而风险投资的模型设计,也是为了避险。而不是冒险,目标有两个:

1、 尽可能获得最大化收益;

2、 尽可能降低系统化风险。

(锁定高增长领域、筛选谁增长最快、甚至把前三名都投一遍、与其他VC抱团取暖……这些都是为了降低系统风险。)

(三) 在两件事上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学习并积累如何避险的经验:

1、 在资本安全上;

2、 在人身安全上。

我们不变的生存法则---只要涉及到人身与资本:

1、 安全第一;

然后才是下一条原则:

2、 成为专家:

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像专家一样思考、决策、行动。

          记住,专家不会轻易去冒险。

3、 所以一定要认真仔细地:

看傻瓜们冒险。(看多了你的经验也就丰富了。)

(四)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深入思考到你的结论已经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要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才行。这样的时候,你做出来的事情,别人会吓到,他们觉得你在冒险,你却知道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注:最后,有一本书,必读:《Fooled by Randomness》,作者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许是目前地球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

概念22:差异

概念22:差异

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一) 尊重资本量级的差异:

无能的人常用一句话来自我安慰:“有钱了不起啊?”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内嵌着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尽量去保证自己不会产生“心理崩溃”。

当我们没钱的时候,这种各种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跳出来,尝试着给我们找出另外一个能让我们心安,不至于使我们崩溃的解释,一个不行,就换一个角度,不行就再换,直到找到为止。经常找“借口”的人使得他们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深入思考,甚至,他们永久丧失了一种能力,分析能力---唉!这可是搜寻财富机会必不可少的能力。

甚至可以这么说:

搜寻财富机会,只靠分析能力!

最终会明白,其实,连运气这东西,其实一样受分析能力的影响,不信走着瞧。

(二)合格投资者:

    不仅中国如此,每个国家都有“合格投资者”的定义。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支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 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 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这里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举例子:甲有100万闲钱,乙有10万闲钱,这中间的差异是90万人民币,9倍!已经是很大的差异了,若细想,很可能远远不止9倍,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差异。

      差异很大,差异很了不起。是否认真尊重那个差异,是最重要的“大脑重塑”动力。不尊重那个差异,就会没完没了地找借口,最后无论愿意不愿意,都要事实上忍受那个差异带来的后果与压力。反过来,尊重那个差异,就等于接受现实。认真面对现实的人,即便是“难受”,因为那个“难受”会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此同时,大脑不断被塑造成一个更合适寻找机会、积累财富的机器。

  1、开始深刻对待“积蓄”这个行为:

  2、开始认真筛选必要的消费;

  3、开始认真投资自己(主要是时间和注意力);

  4、开始真正全方位关注自己的成长,因为不成长,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 就没有满意的现状;

  5、开始认真向那些“有钱人”学习,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对的,而不是上来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类的念头。

  6、开始了解思考质量的价值,于是不断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磨练自己的思考模式。

(三)、通过数据知道人有多穷:

我们很难想象最有钱的人究竟有多有钱,但,我们通过数据很容易知道穷人有多穷。(进而很容易明白,如何才能不那么穷。)

      美国一家公司做过调查,在美国,大约有43%的成年人拿不出就急用的1000美元---这可是在发达国家!如果你给自己存上一万元人民币,你可能已经瞬间超过国内60%的成年人了。的确这么简单。

这个世界财富分配不均,基尼系数一直在不断增加。据英国乐施会2015年报告分析,到了2016年,你只需要有7.7万美元(不到50万人民币)的财富,就已经成为全球前10%最有钱的人了;而若你拥有79.8美元(不到500万人民币)的财富,那么你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了……

          从这个角度看,“摆脱贫困”对那些肯思考、肯进步、肯琢磨、肯通过尝试不断纠正错误的人来说,其实并不难,“大富大贵”很可能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但,大多数之所以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真的只不过是思考质量不佳造成的---自己的大脑被自己逐步塑造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还是在自己全然无知的情况下。       

(四)、开始认真对待积蓄:

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积蓄罢。别只盯着那数字,要学会用比例思考,要学会关注差异。

        你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先迈入前一半,然后在那一半里,再想办法进入那一半里的前一半……

        于是,你会明白那差异的巨大,你也就有了正确的压力与动力,去提高你的单位时间的产出,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以便压缩那弥补差异的时间---赚钱太慢,效率减半,等很老了才开始有钱,其实并不美好。

        我们都知道,接受现实真的很痛苦,但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则连起点都没有。

                每日更新,待续!

概念23: 机会

你真的没有机会吗?

概念24:条件

开始投资活动的条件是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