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畏惧它

2021-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莫定格

这些年随着家人的陆续离世,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有种失落感,感觉从前年节的欢乐不再。慢慢的,开始不喜欢这些所谓的“团圆节”,更喜欢一个人走走停停,去看别处的风景。

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生活、旅行会孤独,但我觉得,这样的独处反而会让我更自在,也会有很多冷静的思考,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从心理学定义,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像定义的一样,大多数人对孤独持消极态度,甚至排斥孤独。但《孤独的价值》中却认为:孤独是有两面性的,大多数人只看到负面影响,忽略了孤独的价值。

这本书的作者森博嗣1957年出生,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并担任名古屋大学的助理教授。年过50之后,他选择了隐居生活,搬到偏僻的地方,并且很少与外界接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对森博嗣的隐居生活很有兴趣,询问他是否感到孤独,并邀请他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于是森博嗣创作了这本《孤独的价值》。

在经历5年的独自隐居生活后,森博嗣认为:“孤独不是对他人的无视,也不是对社会的拒绝,而是在积极融入社会的同时,充分享受令自己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孤独并不可怕,相反,它能给我们充分发展兴趣的空间,设置可以成为艺术与创造的摇篮。也许,每个人都该在生命中享有一些孤独的时刻。”

孤独是被灌输的不安

“不结婚、没有小孩,老了就会孤独”,这是传统灌输给我们的概念,很多人被这些思维捆绑,到了年龄就结婚生子,并没有意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更有甚者,很多人在家庭、婚姻中得过且过,将就地过一生。现代人变得“同质化”,很多时候就是为了避免孤独,过起“应该的”生活,并没有思考自己这份人生的意义。

外界灌输的这份关于孤独的不安,对于个人而言,并不一定真实存在。实际上,一个人生活并不等同于孤单,如果自己能享受独处,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其实是很充实的。森博嗣在隐居之后,反而发现自己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在创作上了,进而对孤独有了不同于往常的理解。

孤独是人生的必经之旅

人出生后身边有父母、亲人,长大后会结交朋友,会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人也会逐渐减少。人属于集体性物种,天生有团体意识,在一个聚集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如果身边无人陪伴,便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有的人意识弱,通过做一些事情可以转移注意力,而有的人意识强烈,孤独感会让自己无所适从。

现实中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人随着生命的延长,能陪伴他的人会越来越少,伴侣、朋友可能会离世,孩子会远离家乡、或是组建自己的家庭。人生注定会经历孤独,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摒弃心中的不安,去接纳孤独的感觉,学会享受独处的状态。

接纳孤独,重构新生活

《孤独的价值》中提到:“接纳孤独,意味着既要避免感到寂寞,又要在心理上适应与接纳孤独的环境。”那么,如何避免独处后因孤独而产生痛苦的感觉呢?

森博嗣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进入一种“创作状态”,可以像诗人一样,把自己的孤独寂寞写在诗里,也可以尝试做某一方面的学习或研究。森博嗣就是这样的方式享受归隐生活。

在中国,有很多人面临失去伴侣、儿女在异乡生活、不得不独居的处境,为了避免郁郁寡欢,有的人选择住养老院,或是加入各种集体活动,也有的人选择重拾兴趣爱好,像书法、绘画、玩乐器等,都可以帮助他们重构新的生活。

恰如森博嗣在书中写到的:“人生在世,钱财没那么要紧,同伴也并不是必要的,即使孤身一人也可以生活。但是,想过有意义的人生,有一样东西必不可缺,那就是自己的思想。”在物质条件日渐丰富的当下,享受精神富裕更加弥足珍贵。身处孤独之中却不被孤独所扰,仍可以为自己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无疑是一种精神富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