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市场调研时,在说什么?(一)
当我们说市场调研时,在说什么?(一)
当我们说市场调研时,在说什么?
如果说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再从信息中提炼出洞察,辅助决策。这才是实现调研价值的完成链条的话,那么调研不是分析数据的,调研的本质就是回答决策者的问题,帮决策者降低决策风险。
调研关心什么?我特别喜欢美国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的一句话,“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和苦难不够近。”商业世界里的炮火是什么?就是那些正在发生裂变的用户需求;商业世界里的苦难是什么?就是那些正急需你去拯救的用户痛点。调研就是要走近这些真实存在的需求和痛点。
所以,调研关注的不是数据,而是“人”。因为只要你想获得商业上的增长,不管你是通过改进产品、改进服务,还是改进营销策略,本质上都是想“优化人的体验”。所以,调研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商业决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去优化人的体验。
为什么调研总是“失效”?
你可能忘了,伟人除了说过,“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还说了第二句话,“没有正确的调研,同样没有发言权”。比如,很多企业做完调研,都会有这样几种困惑:
第1种:为什么我信心满满地拿出了一款好产品,消费者却不买账呢?我们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一堆产品和技术人员埋头研发了4款新产品,怎么知道消费者更喜欢哪一款呢?简单,请调研入场,做产品测试。比如邀请用户内测,或者设计一个问卷,让消费者投票。最终确定了1号产品。这个过程有问题吗?其实这是大多数企业常走的调研误区。
那就是重测试,轻需求。
别忘了,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可能成为好产品。不然你测试来,测试去,很可能是垃圾进,垃圾出。测试只会减少灾难,测试不会带来好的产品。对于产品开发来说,调研更大的价值不是后期的测试,而是前期需求的挖掘和机会的识别。
第2种,为什么广告费花了那么多,消费者还是不认我的品牌?有个图书电商平台说,去年我花几百万做了一条广告片,但效果不好。能不能帮我从受众端研究一下,广告应该怎么改进?很多人以为花重金做个好片子,再投个好渠道。就是在做品牌了。
这就犯了另一个错误:重广告,轻定位。
做广告,不等于做品牌,所有广告调研,都只能说明这个广告战术上好不好,不能说明品牌战略上对不对。但做好了品牌,却等于做好了广告。比如三只松鼠,最开始的品牌定位是“互联网坚果品牌”为的就是区分其他的线下品牌。再加上它把受众锁定在办公室人群上,品牌一下子就在这个圈子里传播开了。没有找准定位,再好的广告都不能帮企业积累起自己的品牌资产。所以,时刻回到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上,找准品牌的生态位,才是品牌研究的关键。
第3种:为什么我的用户满意度明明很高,销售却不见增长?超过一半的服务型企业都会把满意度当成一个绩效评估的工具,甚至是唯一工具。他们也会请调研公司做满意度研究,努力提高满意度的绝对值。好像也没错,企业想发展,难道不是先让用户满意吗?
这同样是个误区:重满意,轻体验。
重视满意度当然没错,但你更要知道,满意度只是个消极控制指标,你做到100%满意,可能也只到了及格线。企业增长永远来自于你为用户解决了更多、更新的难题。而这些问题都要经过用户体验的研究和改善来完成。
所以,不是调研没用,是错误的调研没用。
但是我遇到的绝大多数决策者都在询问“终局性问题”。什么是终局性问题?
“怎么让年轻人喜欢我的产品?”
“怎么卖得更多?”
“我该怎么让我的品牌形象更好?”。
本质上都在问一—“怎么赚更多的钱?”
这些商业问题只描绘了一个终局状态,却没有给出问题的“抓手”。就像你问“怎么让人生更有意义一样?”可以说有无穷解,也可以说无解。我把这类问题叫作“终局性问题”。
你在日常生活里,也逃不开这类问题,比如,老板跟你说“这款产品一定要有新意”;一个下属跑来问你,“我怎么才能提高工作能力?”都让你无从下手。怎么办?这一讲我们就看看,调研行业怎么解决商业世界里的终局问题。
我可以先告诉你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转化一—把抽象的商业问题,转化成可调研的问题。
问题一旦变得可调研,就意味着可量化,可执行。但是怎么转化?你需要用到一个非常实用的转化工具,叫“标准化的三维商业时空”,三维就是微观空间、宏观空间,时间。
任何一个商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三点一位的方法,把大而泛的商业问题转化成具体的调研问题,先看前两个维度,微观空间和宏观空间。这两个维度实际上是帮我们理解决策者的,微观就是看提出问题的人是谁?这决定了他的主要诉求。宏观就是看他的场景是什么?这决定了他决策的局限性。
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一—“你能不能勤快点?”你的leader跟你说,和你老婆对你说,就指向完全不同的解决路径。因为他们的角色和所处场景不同。在商业世界里,也要从这两个维度去理解决策者,
第一微观,是看部门;第二宏观,是看行业。同样,一个是角色,一个是场景。第三时间,产品,人群所处于哪个趋势中,哪个周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