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笔记31:天时人事紧相催

2024-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花石冈

《尚书》笔记31:天时人事紧相催

《尚书·周书·泰誓中》是武王率领讨伐商纣王的队伍渡过孟津,驻扎在黄河北岸后的誓师词。武王主要从天时和人事两个方面,分析了讨伐战的局势,鼓励将士们同心协力在这场顺天保民的正义之战中建功立业。

这篇誓师词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可取之处,一些道理和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一、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在将讨伐商纣王的队伍集结到黄河北岸驻扎下来后,周武王首先讲的便是这句“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好人做善事,整日做还会觉得做得不够;恶人做坏事,也是整日为恶还嫌没够。

接下来,周武王以商纣王为例,说明这个道理。

商纣王把所有德高望重的忠臣都抛弃了,专门亲近那些能促成其感官之乐的奸人。他沉醉于美酒、美色之中,肆行暴虐之事。臣下也都习染于这样的恶习,他们结党营私、相互为仇,挟威权以滥杀无辜。使得无辜的受害者比比皆是,无辜的人们到处哭号,向天帝诉苦,商王受的丑恶行径越来越昭彰于天下,四方之国都在传说他的恶行。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商王受仍然觉得“我生不有命在天”——天命在我,仍然觉得“敬不足行”“祭无益”“暴无伤”,完全不把敬天、祭祀放在心上,认为施行点暴虐之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问题的关键是——凶人为不善,惟日不足——恶人做坏事他没个够!

二、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周武王以商人的先祖商汤的故事说明天帝惠爱百姓,当国君不能承奉天帝意旨时,自然会有惠爱百姓的国君应运而生的道理。既然商纣王作为天下共主不能承奉天帝意旨,做起坏事来没个够,所行罪恶已经超过了他的先祖商汤放逐的夏桀。这个时候,自然应该有人像商汤那样的人出现来承奉天命。

在敌我力量分析中,武王讲:“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句话被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入《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商王受拥有亿兆为他所厌弃也厌弃他的民众,这亿兆人同他离心离德;“我”如今有的是被他胡乱扣上“乱臣”帽子的十位贤臣,“我们”之间同心同德。虽然像所有人一样,“我”身后也站着血缘上无间的亲族,但即便是周的亲族,也比不上我身边这些仁爱、德高以天下民众为计的仁人。

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一个人一旦真正做到了无私,一定是坦荡荡的,他说话自然也是言之凿凿的。

天帝所能看到的,在“我”的民众身上已经足以看到;天帝所能听到的,在“我”的民众身上已经足以听到。如果是万方百姓出了问题,这个责任全在我一个人身上就是了。

一句话,如今已经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干就是了!“今朕必往”——如今我一定要去讨伐殷商——哪怕只有我一个人!

四、利益与恐惧的力量

今天,有一种说法,讲能驱动人发生改变的根本力量有两种,一个是利益,一个是恐惧。这种说法,当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能产生不菲的功效。

武王对讨伐队伍讲“我伐用张,于汤有光”,说到底就是以道义为底色的高级版的利益驱动——此次出于公义的征伐一旦取得辉煌战果,将比当年成汤征伐夏桀更有影响,更能彪炳史册。

武王对讨伐队伍讲“百姓懔懔,若崩厥角”,说到底就是以天下人对商纣王的恐惧激起队伍的愤慨,进而转化成战斗热情,让每一个参与讨伐之战的将士抱定“要么成功,要么成仁”的决心。

天时人事紧相催,横刀阵前,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