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为人处世”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士人要表现出怎样的状态才算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这段话让我开始反思过去的二十多年的“为人处世”,我就是属于“质直而好义”,内方外也方,根本就没有做到孔子说的“通达”。通达,并不是毫无底线“迎合”他人,而是内心有“原则”,对待他人的时候要多谦让,多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减少与他人的“沟通成本”!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其实,人最怕的就是“居之不疑”,认为自己很好,但是你自己根本就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所以,凡事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好。
【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tè]与?一朝[zhāo]之忿[fèn],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这段对话极好的提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先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好高骛远的提前“要结果”。凡事先“多反思”自己,而不是整天挑别人的毛病。这对你没有任何帮助,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生气是没有必要的。这就是“辩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