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翻译

英语没学好?真心不是你的错!进来颠覆下你的英语学习观吧!

2016-04-27  本文已影响301人  光头强叔公益少儿英语

在上一篇《少儿英语三大派,你是哪一派?》当中,我们分析了大家培养孩子从小学英语的动机。

有追求实用的“少林派”,有动机不纯的“星宿派”,还有乐在其中的“逍遥派”

有人说,老师你能不能整点干货,别整天净在那儿分析来分析去的,让大家光闻着味儿,却吃不着肉,坑爹啊!

那从本周起,我们就来整点“大鱼大肉”。为了满足你饥渴难耐的欲望,咱们跳过“前菜”,直接上“主菜”。

任何学习,无非两步,一,输入,二,输出。

“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很多人会觉得像“播种”与“收获”,“爸妈”与“儿女”,是一种A生B的因果关系。

其实,输入与输出更像一种“夫妻”关系,“合作”关系,是一种A加B的平等互助关系。

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当输入与输出能够亲密无间地合作时,那学习效率肯定杠杠的,不仅不累,还“愉悦”。

举例说明,要学做一道新菜,看菜谱是输入,动手烧菜是输出,光看菜谱不动手,这辈子你也吃不上,不学习菜谱就瞎动手,烧出来什么东西,只有你自己知道。

当你根据菜谱动手,烧好了一道新菜,不仅愉悦了自己的口舌肚腹,还获得了饱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你对下一道新菜充满信心和期待。

回头来看英语学习。

听说读写,普遍的认知是,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

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错误认知。直接导致了我们几代人的英语没学好。

“读”并不是输入,而是一种初级输出。

只有“听”才是输入,学外语,不听怎么会读。

小婴儿光学个叫“妈妈”“爸爸”,就要先听个一年左右才张嘴。(十聋九哑的说法想必大家都听过,为什么不是十哑九聋呢?其实真正的哑巴(器官缺失或受损)很少见,大多数都是因为聋,因为听不到,才成为哑巴。)

我们的英语教学方式却一直把忽略了“听”,把“读”当成了输入的主力军。

要不就是默读,要不就是瞎读。默读的最后都学成了哑巴英语,瞎读的更糟糕,为自己的大脑自创了一套英语语音编码,等有一天了想纠正都难。

说到这儿,很多英语老师一定会有共鸣,就是没基础的成人学生学发音反而更轻松。

学习就像做画,没基础的人就好比一张新纸,拿起来就能用。

而瞎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就好像一张已经画满的纸,需要先费点力气擦干净原来的画迹。

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外,不重视“听”还有一个生理原因。

人的学习模式是不同的,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

视觉型学习者主要通过阅读文字来学习,依赖眼睛。

听觉型学习者通过声音来学习,依赖耳朵。(触觉型这里就不多提了。)

而科学统计显示,人群中视觉型的比例超过80%,听觉型只有15%。

视觉型学习者不喜欢通过声音学习,通过声音学习时效率很低。

只通过声音来学习,会让他们感觉很不自在,尤其是在通过“听”学习外语时,一定会有生词拦路虎,很难专注去听。

如果靠毅力强制自己去听,有时候会有一种“百爪挠心”感觉,很快就“投降”了。人的潜意识总是避难趋易的嘛。

说一点个人经验,我听英语时遇到的生词,就算已经通过上下文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拼写,可就是忍不住还要写下来,再到字典中查一下,看一下,这才放心。

因为视觉型已经习惯依赖文字和图像,只有眼睛看过了,心里才觉得踏实。正所谓“眼见为实”嘛!

相对来说,听觉型学习者就幸福多了。他们本身就喜欢并且擅长通过声音来学习,所以“听”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听觉型要比视觉型更容易把英语学好。

那么,我们这些“可怜的”视觉型学习者该怎么办啊?

不听行不行?肯定不行!别忘了刚才说过的十聋九哑,不听,这辈子都别想学会说。

靠毅力,确着头皮听怎么样?

相信我,你的毅力没有你想像中强大,尤其是在这种需要长期功夫的事情上。

撑不了多久,你就会被自己打败,给自己的学习自信心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而已。

那么,我们就得想想,该如何来听?如何让自己听得舒服,听得享受,听得心醉神迷?

容我留个悬念,下周为你揭晓。

(写文章和读文章,就像作者与读者谈恋爱,短了不行,长了也不好。适“渴”而止,最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