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五千字的长文,只戳了一个点,扎心了!
1
2016年四川男孩小斯(化名)在QQ上留下遗言死去,让人唏嘘不已;而最近北大学霸的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又引起了热议。
这篇来源于作者真实生活的文章展现了我们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那些事。第一,父母以超强的控制欲管理着孩子的穿衣打扮,交友,生活方式,不允许有隐私。第二,喜欢以孩子的糗事和荣誉作为谈资大肆宣扬。第三,在外人和孩子产生冲突时永远选择先骂孩子,而不管事情缘由。第四,对于这些让孩子耿耿于怀的事永远不会理解甚至记得,这只会成为一微不足道的几句:“我做过吗…嗯,这种事早忘了…”。第五,在与孩子相处中掺杂利益关系,叫孩子曲意奉承某人。
在这样生活了十多年的作者动手操作能力差,自卑,不善与人交往,至今在自我修复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2
作者的语言无疑让曾经经历过中国式泼冷水的人感同身受,永远被默认为没有决定权的那个,永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永远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永远不会和你说一句真诚的抱歉。
作者的父母刻板的家长制思想,必须服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自己拒绝气氛不好学校的权利也没有;父母不善于沟通甚至有时用一些难以接受的话刺激孩子拼命地适应环境,这都让作者难以释怀。
而作者是另一个时代的青年,从他出生和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他智力是出众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渴望着的交流不仅仅是日常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是父母由衷的理解与认同。他希望父母会在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关于自立和自主一番话后产生改变,去赞赏和学习他的民主思想,去给予他自由生活的权利,去为过去补上一个道歉。
但就像推翻王权统治一样,美国的民主建立在于他的大部分成员本来就向往自由反对专制,而法国则经历了政权更替其流血事件不胜枚举,我们可以推断正如王权难以推翻家长的刻板思想也不是你的一段演讲可以改变的。当现在问道孩子不听话时你会怎么办,仍有不少自诩开明的父母会毫不犹豫地说:“打!”,这时怎么不想这不听话的行为是什么,这是不是孩子所谓的民主表现形式呢。社会氛围,成长环境无一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他们承袭长辈的一切会被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打破吗?想想也知道难。
而作者身为北大的精英,父母学历较高的情况仍会爆出如此严重的家庭问题,这让我们更加重视如何解决。
3
《无声告白》封面上有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难以终生摆脱的命运。我们从出生就和他们呆在一起,我们对他们天生充满着信任与依赖。只要他们在你身边世界抛弃了你,你也可以存活。但如果他们走了,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心仍会一角空落落的。如果要选择一个最信任的人相信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他们,他们是你交往体系中最坚实的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他们的认同,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想让他们骄傲自豪与认同。作者也是一样,他可以在父母逼他上初中时大胆拼一拼,利用成绩吸引外面学校主动招生或自主出马,但他屈从,继续上学。他可以在被其他人欺负之际打破父亲永远与人为善的观念,斗一斗,但他没有。但最后他以十二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完成了他的独立。但这是他真正的自己吗?
他父母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认为自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孩子,也难以明白儿子的真正想法:他是需要我的关心帮他走出阴影还是让他孤身下去,悲痛的父亲甚至在当时决裂时同意了不说话,不联系,不交往。他用最决绝方式获得了自由生活的权利但仍不会得到父母由衷的认同,因为他们始终不知道他做法的原因。
他只是演了一场独角戏,他的父母,在台下悲伤无措,因为被他的情绪感染,却不是懂他灰蒙蒙的心。
《请回答1998》里面有一句话:“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我们学会的思想他需要剔除环境的影响,重新体会,并且只有工作之余的时间,想想就知道这很难。所以,在你寻找自我的时候,别忘了父母,他们会学习,就像孩子一样,但吸引他们重新学习就看你们的了,和当初逼学习一样,你也要有同样的付出。
你可以和他们沟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因为那是父母的特权。你可以用出色的成就让他们内心为你骄傲心甘情愿地听你的意见。如果父母要求高,用一些小花招:欲擒故纵什么的,拿出追男友女友的智商,花式哄家长。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和理解,在你渴求一句对不起的时候,他们不是在渴望一句谢谢你吗?而就在你愿意在他们角度想想,他们也会愿意站在你的角度,因为礼尚往来的传统,因为影响,因为爱。
不知道你们怎么想,真正的自己是最美好的自己。他自尊但不自傲,他自由但不随意,他有我们所向往的一切。自然也包括对亲情的正确态度,对那有时扎心的父母,不抛弃不放弃。因为感恩。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