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意识,你真的有吗?
(■本站特邀作者巫登宇、徐玉璐)
1- 问答时间 -
问:本人大学毕业工作不到两年,最近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极其缺乏同理心的事实,很难体会别人的心情,没办法设身处地的去想别人遇到的问题,即使自己很刻意的去努力似乎也没能达到效果,可能是一直以来太过自我的原因吧,再次请教我应该怎样去培养同理心?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谢谢。
什么是同理心
百科“同理心”条目里这样描述:【在既定的已发生的事件上,让自己进入他人角色,体会他人因环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状态,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与逻辑。】
在我看来,同理心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和“换位感受”,更重要的是一种“换位行动”。同理心发达的人,能够知道对方想什么,需要什么,并作出相应的行为,他肯定也是一个情商高的人,同时是一个让人喜欢、愿意与之相处的人。
举例子
我先说几种情况,你是否看到或者遇到过:小孩子在商场,看到了喜欢的玩具,告诉妈妈说:“妈妈,我想要一个玩具车......”pia,pia。
“车车车,一天到晚就知道车,家里都这么多玩具了,还买!?走回家!”
妈妈打电话叮嘱:“孩子,这几天我看天气预报,成都降温还下雪了,多穿一点,别感冒啦。爸妈不在身边,要好好听领导的话,谦虚好学一点,不要和同事(同学)发生摩擦……”
“好,好,好,听得我耳朵都生茧子了,知道了,就这样啊,挂了。”
丈夫刚进家门,妻子抱怨:“家里脏,带孩子累,奶粉也没有了......”
丈夫怒:“吵啥吵?烦不烦?”
刚才说的这些情况,在生活中都太常见了,之所以常见,就是因为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要真正拥有同理心确实比较困难。Why?
从人性层面来分析,每个人在考虑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总在自己。对于男同胞而言,思维方式更偏理性,对不同的意见习惯于给别人讲道理、作解释,然而这些说教其实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够被对方所喜欢和接受;
对于女同胞而言,较为感性,但却经常因为读不懂男性的内心,搞不清他们是如何思维的,感觉他们不可理喻,甚至戏谑说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当然也不能产生同理心。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速发展的社会创造了许多能让一部分人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机会,在大量目睹了这一些乌鸦变凤凰,骡子变骏马的故事之后,人们就开始寻找类似的机会,而不再踏踏实实做事情。
包括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都在寻找那些快速达成目标、快速出现结果的机会,而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我想这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当人们普遍对事物缺乏耐心之后,整个社会就显得浮躁起来。然而,“同理心”的产生最需要的便是心灵和时间的沉淀......
缺乏同理心的人,多表现为以己度人,困于自身的情绪、执念或动机,缺乏换位的能力。和他们相处起来,压抑、难受、别扭、憋得慌,离得越远越好。
注
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
同理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而同情心无法产生这种连接。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的朋友向你分享了一件让他特别难过的事情,他说:“我和谈了五年的女朋友分手了”,同情心泛滥的你愕然:“她劈腿了吗?”
他:“和平分手!”
你安慰道:“那情况还不遭,你看小李女朋友给他戴了好几个月的绿帽子呢,兄弟,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他快哭了:“我的心好痛。”
你:“没关系啦,我也单身,我都不着急,你急啥?单身狗,好朋友!”......
正解:
“兄弟,谢谢你信任我,愿意给我讲那么多,事情肯定会有好转的,作为兄弟,我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顺便拍拍肩膀或者给个拥抱)!”
其实在这个时候,你的安慰可能并不会让事情发生转机,真正能让朋友好转的是情感上的连接,也就是这种“同理心”。
我们从小都知道《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有同理心。你肯定特别知道这句话蕴含的丰富道理,也特别想着去实践,但是现实中到底有所少人做到了呢?
我在《明明知道很多道理,为何却过不好这一生?》中就提到过,有些事情要先去行动,你才能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感同身受来源于亲身经历而非道听途说”。
要想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你就得去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但是,问题又来了,咱们也不可能把别人经历的事情都经历一遍吧?时间、条件、现实等等情况都不允许啊。
所以,我需要同你分享的是,对于很多事情,可能你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但你必须有一种“同理心”的意识。
案例
前段时间,我遇到过一名班长带兵态度不好的情况:
每次训练新内容,一旦战士动作出错或者没跟上节奏,这个班长就会沉下脸,狠狠地瞪那个战士一眼。提醒几遍如果还出错,那完了,这个班长就会特别急躁,把战士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这么简单,怎么又出错了?!”,“我要怎么教?你们怎么这么笨!!”......
班里的战士变得更加紧张,唯唯诺诺不敢做动作,生怕又遭批评。
我见到这个情况,把班长叫到一旁对班长讲:“想想咱们的兵之初,你的班长是这么教你的吗?谁都不是天才,接受新事物总得有个过程嘛,不要那么急躁!”经过反复引导,班长在组训时的态度才有所改善。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情况,我们都可以从“同理心”意识的缺乏找到原因。
如何培养同理心意识?
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一是要有“爱”。
你可别以为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恋人、朋友才会有“爱”。爱是一种能力,是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实在令人悲哀。
我们肯定见过,在乡村生活习惯的父辈们,即使在城区购置了房产,也有很多不愿意常年住在城区,为啥?
“住城里交通是方便了,条件是好,但是住在小区里,房门一关,和邻居的交流也变少了。甚至就住上下楼的邻居,都有可能不认识更不会来往。哪有农村好,邻里之间相处得好,一家有事,全村照应,温馨又幸福!”
没错!我想我们之所以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温暖的人间。
对待别人尚且都要有爱,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恋人呢?咱们千万要避免把最大的宽容留给别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
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特别好:“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二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你要了解你希望了解的人,熟悉TA的性格特质、个人经历、自我认知、愿望期待等等,你要带着好奇心去探寻更多,如果对方也愿意和你交流,那简直太棒了!但是,请你让TA把话说完!让TA把话说完!让TA把话说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请不要预设立场,避免先入为主的客观评价!更不要盲目自信地妄下结论!
三是要真诚沟通。“同理心”主要还是反应在沟通上,你要明白这样的沟通是以对方为主,并非给对方上课,也不要试图改变他目前的想法。
特别是遇到对方郁闷、难过、悲伤时,你需要做的是鼓励对方倾诉,安心当一个“垃圾桶”,让TA把憋在心里的“垃圾”一吐为快!并且还要时不时点点头,微笑着给予正面回应。总之,让对方感到舒服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