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错了呢—也许这个世界就没有对错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吧——查克.克洛斯特曼(Chuck Klosterman)
美国知名作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作品以辛辣讽刺的笔触见长,极具思维启发意义。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美国媒体界争相讨论。克洛斯特曼在书中通过这些知识力证,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
个人推荐阅读指数 3星 哲学入门指数2星,个人感觉他思考的东西在‘柴静’写的《看见》中均有体现且更加通俗移动,而且也没有另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有故事感。
从小到大我们颠覆了自己多少思想
我们每做一个决定/判断,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这些理由是从何而来。
我们如何判断我们所做的是否正确或者说是否在某一阶段或某一位置上正确。
每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从青春懵懂慢慢走向成熟,大多数人会在三十岁左右形成一个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此之前碰到的人、事都是为它们打下的基础。
至于对或错,只要存在过就有它合理的地方。
25岁那年是我思想变化最大的一年,也是自我感觉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过度年.有很多是之前一直相信的坚持的后来都变得没有那么相信那么坚持了.也有很多东西是相信、推翻再相信不断变化着。
但这并不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吃猪肉是对还是错,在你这对在一些少数民族那对吗?
就像这本书一样 每个人对她的感觉不一样,有人认为是宝典,有人认为是垃圾,那么如果没读过书的你会怎样判断他们说的对错?而依据又是什么呢!
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突然在想 “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是不是也是这本书表达的意思呢?
纵观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我们都认为是人类一种类似“物竞天择”把好的选了下来,糟粕就只能淘汰.其实不然这只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如若当初选择的另一个方向也一样的能过下去(可惜历史不能重来).
我们一直太探讨真实的的真实性,那么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还是在我们潜意识里它就存在的.就像很多人相信天堂的存在,那么天堂和我们所说天庭是一个东西吗!
惯性思维
看这本书我的脑海里想到了两本书一本是柴静写的《看见》,另一本是《苏菲的世界》.
《看见》—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我们会习惯性的把一个人或一件事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分离,也可能听其他人述说对未知的事情进行一场预判断.如果按照这个思维走下去,和完全没有思维走下去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苏菲的世界》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我目前在哲学方面最推荐的一本书.她简单的诠释了什么是哲学以及其发展史,而和《如果我们错了呢》也有很多相同的理念,但个人认为《苏菲的世界》更加通俗易懂一些.
地心论 日心论
虽然现在来说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地心论在当时一点也不落后,即使到现在这个错误的思想都是人类进步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果现实中的我们只是某个有意识的问题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像梦里边一样,其实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不按主导者想象的方向会落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呢?死亡 重生?
最后我想问一下
如果把世界上的定义名称都换一下,世界会不会变个样子,例如我们平时说的左把它定义为上,我们平时所说的男现实中代表女.
那么这些定义是哪来的?又是谁在推动着这一事件的发生呢! 我们从何而来,终点又在何方?死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