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喝茶就是喝水。
我喜欢喝茶,也喜欢和朋友聊天。其实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更多的时间也是来“说茶”、“聊茶”、“谈茶”。
读史的喜欢,借古讽今。
爱茶的自然喜欢,喝茶说事。
有时候,其实一件事情和茶没什么关系。但,把茶给拉进来,找个话题,好像气氛瞬间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就算不说话,只是找几个朋友安静的坐着。在茶香弥漫的空间,在冲泡、品饮、分享的一招一式里都激荡着灵魂的碰撞。
古语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现在,喝茶对我来说并不是喝一种味道,更多的是品饮一种感受和一瞬间的恍惚。
恍惚间,茶有时就是我身边最忠实的朋友、最温暖的知己、最智慧的老师。
茶,神奇的东方树叶。
和喜欢她的朋友聊起茶来,滔滔不绝连绵不断,敞快之时竟忽视朝夕,彻夜起来。对茶不甚了解的朋友,聊起茶来也都是心怀仰慕与敬畏之心予以待之。
当下,国风盛行。影视剧作品以及无孔不入媒体曝光的地方,都能看到茶的影子,从“国礼”的尊贵,到“养生”的受欢迎,再到“社交”品质朋友圈的代言。
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了。
行茶有式,饮茶有礼。
茶礼,并非因茶而生。
茶,生而包容怎会计较呢?我想茶礼应是由礼而生。
中国,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文明从来都是我们文化、智慧、风骨传承优质载体。正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茶,这穿越千年来自上古时期的圣物,怎么能够不让人敬畏。简言之,茶礼即是对客人的尊敬;也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又是对一份文化传承的感恩。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有人喜欢功夫茶。用茶壶或盖碗等,感受行云流水般的茶韵
有人喜欢简单品饮。用茶杯,单纯朴柮,品饮禅茶之真味。
茶的包容,使得有更多的人喜欢加入奶、糖、酥油等不同的元素将茶变成“茶味调饮”。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茶,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茶。
其实,喝茶就是喝水。
可是,喝茶又不仅仅是喝水。
燥热口渴之时,茶能解渴。一杯热茶、身轻体健、满足身体需求、数杯之后两腋习习生风,好不舒服。
若心生焦躁、疑惑、郁结,茶能静心。认真的泡茶、行茶、品饮,看茶在水中浮沉,慢慢的在水中舒展,心境也会慢慢舒展开来。
既是“行茶”,自然少不了“行茶”的规矩。少不了“赏茶、温杯、醒茶、出汤、分茶、品饮”等步骤。
“行茶”虽然繁复,但每一次“行茶”都像是对茶或者说对冲泡者的一种洗礼。“行茶”过程中繁复的步骤,反而可以平静心性,还真的有点神奇呀。
其实,喝茶时间久了“行茶”的过程久了,冲泡的动作近乎成了肌肉记忆。烦乱的思绪,被专注的冲泡步骤,拆散重组。随着茶在水中的舒展、浮沉、融合,渐渐的平静下来。平静了心情,旅顺了思绪,反而会更加专注于内省和思考。所谓“宁静而致远”大概就是如此吧!
和朋友聊天总能听到“茶道”二字。其实“道”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从不会轻易谈起。“道”在国人心中,是一种完整的思想或者哲学体系,是宇宙万物、世间生灵的法则、规律。所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吧!
而“茶道”,随着人们对茶的理解,至佛、道、儒等各家以茶为载体衍生出的“禅茶一味”、“天人合一”、“五行相和”等诸多宗教、哲学的理论。这些理论使得茶在诸多饮食、休闲的活动中升华为“道”。 茶升华为“茶道”不仅源于人们对茶的情有独钟。更源于茶自身独有的特性。
茶,生长于苍山翠玲,宇宙琼宇之间。
而无论是茶的栽植、存储、冲泡、甚至品饮都无一不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即“顺势而为”
顺势而采制。《茶经》有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可见茶圣陆羽对采茶的要求之高!顺天时而采之。
顺势而品饮。沿着圣贤走过的路,顺势采茶、顺势而泡茶。常备几类茶、几种自己喜欢的茶,随朋友、随心境、随感觉,信手拈来,按古人《茶经》的指引,冲泡手法按部就班“从谏如流”。稍许,一泡茶便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看着《道德经》感受大自然周而复始、即孕育万物,又无情与天下。一杯清茶饮下,烦恼随即而化。不是烦恼消失了、不是烦恼变小了,而是心境便大了。烦恼再多,思虑在焦,于琼宇而言、于人生而言都是沧海一黍。换句话说也都是对大自然的顺应,理应为“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老子》对“道”的进一步描述就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水有很多水、茶有各种茶。
顺势而思、顺势而制、顺势而饮。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用于“茶”上就非常好理解了。
各种水泡各种茶,滋味有异;
心境相同茶类万千,却难辨个中差别。
恐怕这就是:茶无好坏顺心境,饮者无类为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