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月初三上巳节,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必要发扬光大的一个节日
今天是阴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可能很多人都对此不甚了解。因为上巳节的习俗已经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渐渐消失了,人们也很少知道在春天还有这样一个节日。但在古代,人们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那么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为何在近代开始渐渐衰落了呢?不妨今天借着上巳节的机会来聊一聊上巳节的起源、发展与衰落吧。
上巳节最早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首见于文字记载则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中。关于上巳节的日期,其实最开始并不是现在所说的三月初三,而是在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什么叫做“巳日”呢?古代中国的先贤们以天干地支纪年相信很多人是知道的,比如今年的戊戌狗年。但是除了纪年之外,还可以用天干地支来纪月和纪日,可能有些人听不了解。也就是同纪年用天干地支表示一样,月份和日期也可以用天干地支组合的二字形式来表示。比如今天,就可以用天干地支形式表示为戊戌年丙辰月庚辰日。了解了这一点之后,相信“巳日”也就好理解了,所谓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说的就是进入阴历三月之后以天干地支法表示的第一个含有“巳”的那一天。所以说,其实上巳节并不是每年都固定在同一天,具体哪一天还要看第一个“巳日”处在哪一天才行。比如今年的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其实应该是明天,因为明天是丙辰月辛巳日。所以说,如果以最初计算上巳节的计算方法来说,上巳节应该是明天才对。这一计算方法,直到魏晋时期才统一确定在三月初三,因为魏晋多名士,钟爱上巳节。直到这时,其实上巳节已经与“巳”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名称却一直未变。
说了这么多,那么上巳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上巳节在上古时代是一个“祓除畔浴”的节日。所谓的“祓除畔浴”,指的是春秋时节,在水边举行祭祀并沐浴洗濯,以求赶走冬天的不祥,属于“除恶之祭”。所以《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对于上巳节最生动的写照了。而关于上巳节的“祓禊”二字,其实就最直观的描述了上巳节的两项活动:所谓“祓”,意思是祓除疾病、清洁身心。而“禊”的字面意思的“修整、净身、洗浴”的意思,说白了也就是祭祀和沐浴。
那么说到上巳节的祭祀,究竟是祭祀谁呢?很多介绍上巳节的文章对于这一点都描述的很模糊。既然祭祀,总该有个祭祀的对象,即是祭祀以祈求祛除疾病,那么又是向谁来请求呢?难道没有一个祭祀的对象?答案显然不是。其实上巳节的祭祀是有对应的神的,这个神的名字叫做高禖,有时也叫郊禖。高禖是掌管生育和婚姻的神,常常被供奉在郊外,而郊禖这个叫法正是来自于此。在古人的观念中,认为多子多福,对生育一事极其重视。但是总会有失去生育能力的女性,往往由于古人对未知的不解,就认为是邪魅作祟,所以祈求高禖赐予健康的身体。而高禖一神再向上追溯,其实它的是来自句芒,可以发现二者读音非常相近(此处“句”音作“沟”)。句芒崇拜从何时开始已不可考,但是猜测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等长,在《山海经》中即已出现句芒的形象。而句芒又是东方之神、木神、治春之神,所以与春天的上巳节也是一种对应,可以理解为从祭祀春神中发展而来。
上巳节的另一个习俗叫做“曲水流觞”,这个习俗出现在魏晋时期。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描写的上巳节这一天文人雅士宴饮聚会的场景。所谓的“曲水流觞”指的是在举行过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但是“曲水流觞”最开始却不是这个样子的,这是魏晋以后名士热爱上巳节之后才演变出来的。这个游戏最初的样子中,放在水中的并不是酒杯,而是煮熟的鸡蛋。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游戏,鸡蛋叫做“卵”,其比拟的实际上是一个孕育的过程,说到底仍然没有跳出生育的范围中。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叫做“会男女”。顾名思义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既然是生育有关的节日,自然不能逃脱谈情说爱,所以上巳节又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但是,也正是因此才导致了上巳节习俗的没落。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这种比较开放的风俗渐渐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体系,所以才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而游春习俗也渐渐转移到临近的节日清明节中了。
但是,即便是中国古代情人节,似乎上巳节也配不上文章题目中所说的“最应该发扬光大”。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其实上巳节还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另一个重要的日子,那就是我们的始祖黄帝的诞辰。中国古代的俗语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指的就是此事。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能忘本是最起码的道德品质,那么对于始祖的诞辰,更应该大力纪念才是。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传承的义务和责任,不能让子孙后代对此一点也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