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写作

阅读散记: 我所理解的禅修

2022-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王隐

        有没那么一本书,是你特殊的收藏品,但当你打开时却大失所望。直到某个时刻,当你重新翻开的时候,你又有了新的发现,你觉得当初的自己太过武断。

        今天的这个主题源自2019年我武术教练推荐的书籍,日本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将近三年了,如今终于被我翻开。如果是一本工具书,肯定是奔着一个答案、一个方法或者一个真相去的,但文学,应该是对心灵的探索,是是自我认识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开篇思考: 到底什么是禅修

        这本书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禅修是我们真性的直接表现。严格来说,身为一个人,除这种修行外,没有别种修行,除这种生活方式外,没有别种生活方式。”读完我停止了自己的思考,点开评论区看到有如下这样一句留言。

        “开篇就下了一个封闭的定论,我认为修行有一万种方式,有一万条路,但终极目标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人自我的探索。”

        瞬间觉得好有同感,真的是把世间千千万万条种种类型的道路都封闭了,这等于是把修行之心锁定到一个框架里。虽然没研修过关于“禅”的知识,但这似乎不是我心中的样子。

        直到那晚,我重新打开了这本书,另一条留言中的留言使我对此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我先去问了问度娘。首先看看度娘说禅修,所谓禅修,乃印度语,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似乎懂了些什么,似乎还不够简单明了。

        刻意说“禅修”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感觉高不可及、深不可测,但这使我想起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名人名言。“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这是武术家李小龙宗师的原话,我想以此结合度娘的回答,我们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如此说来,禅修等于是对自我进行探索并真实呈现自我,而并非某种固定的修行模式。众所周知,自我探索过程是艰难的,欲真实的表达自我则更加不易,所以在众多自我发现的方法中,我更愿意选择通过阅读来实现。

对本书主题的感受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九到十四个话题,共36个小节话题,相信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一部分: 身与心的修行

        任何行业的高手,都是身心合一的,然而,每个身心合一者都是从刻意练习过来的,他首先要与自我自我和谐,所谓自我和谐就是身心和谐,也就是身心合一。而作为普通人,大多是听而不懂,懂而不知,知而难行,行而不能久。到最后,不得不常把“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挂在嘴边,非把原罪之名强加在那句“道理”身上。

        这个部分中,作者提到心灵与肉体的概念,这好比硬币的两个面,虽有不同,但都是一体的。前两个小节讲的是坐禅与呼吸,实际上两个话题都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都不是相对立的,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的心灵被视觉给分离了。

        在一呼一吸之间,“我”与之无关,这“呼”与“吸”和“心里”与“肉体”一样,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现在我试着这样去理解各行业的高手,所谓高手都是身心合一者,他们都是对一呼一吸循道而行的人。

第二部分: 在修行的路上

      阅读半天,作者告诉我说:“禅不是拿来讲的,禅是拿来修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只管修行,什么都不说?”

        看到这里,为什么我想到了现在极少说话的自己?我以为自己理解完全错了,还好并不是。说话与聆听皆为修行,不管说与不说都不是重要的问题,你能否时时着眼于整体,而非偏颇局部的看待问题?这才是修行的关键。

        修行的方式千万种,不论怎样选择,都不是重点。只要适合自己都可以,回到“在修行的路上”这个主题上来,我们能否在修行过程中不带一些知性的观念,所谓的意气用事都是你临时的偏见,是井底之蛙的眼界。

第三部分: 用心理解

        在这一部分中,我第一眼看到的字眼是“专注于无”。使我立即想到老子的话“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an 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历史上对“无”的经典分析,简单明了。

        同时,我也更加不厌当下的自己,什么都没有又怎样?至少疫情当前,我身体素质还不错,每想到此,烦恼自然消解。

        这就是作者提到的佛教术语“空性”,世间一切都将复归于空性,这才是真实的存在。他说“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一切”,这似乎是最简单的玄之又玄。

        想想平时,你把一件简单的事搞清楚之后,一切不言自明,你对那事情的一切是很了解的。但你若直接追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如先了解自己,这是了解一切事物的最好开始。

        既然如此,这也这是从真实的存在中找到自己道路的最佳方式,是一种空性的回归。

结束语: 读书与禅修

        本书的最后,作者分享——道元禅师说过:“有些人可以达到开悟而有些人达不到。”这很有意思,哪怕这里每个人都用同一种方法修行,但有些人可以达到开悟而有些人达不到。

        这就如同读书一样,哪怕我们每个人都去读书,都花同样多的时间阅读同样的书籍,有人收获满满,有人空手而归。但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即使我们没有收获硕果的体验,但对读书这件事有正确的态度和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禅。

        重点,重点是,重点是认真阅读,且对大心有所了解,并且坚守信心。这里的阅读是万千修行的方式之一,诸君切勿局限于此,像天空一般存在吧!

        天空无一物,亦能容万物。

我是独孤燕,一个行走的灵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