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克与千克》这个单元我们这样玩
一、浪漫起始课
天地宇宙,我们看到的这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根据物质的不同属性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种类。
妙:石头,铁块,木头都是固体,你看它们都是硬硬的,都可以拿在手里,而且都没有办法流动……
烨:水,牛奶,油是可以流动的,所以它们都是液体;
轩:水蒸气,氧气它们没有办法用手抓得到,它们会到处飘散,是气体;
云:其实是他们的分子结构不一样,固体的分子结构很紧密;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气体分子之间的关系是最不好的,它们会到处飘散。
小牵牛们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阅读使得他们能够将分类的标准说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物质的千变万化。更神奇的是不同形态的物质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固态的冰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成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在加热的情况下又会变成神奇的水蒸气;神奇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碰到冰凉的杯壁又变成了液态的小水珠。
虽然在实验之前小牵牛们就已经预测到实验的变化过程,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物质变化过程的无限赞叹。
而更神奇的是颜色、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他们竟然不一样,到底什么不一样呢?
瀚:闻一闻就知道了!
小牵牛们好像并没有闻出什么区别来。
馨:尝一尝试试看。
不能尝,这样会破坏教具,再说万一有毒呢!
辰:放在手里掂一掂。啊!我感觉到差别了,一个轻一个重。
再做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盛了相同水量的两个烧杯,我们将这两个物体分别放进不同的烧杯中,看看会发生什么?小牵牛们好激动,七嘴八舌争着要发言!那就举手一个一个说。
晨:一个烧杯的水位上升了很多,一个烧杯的水位只上升了一点点。
柏:重的物体沉下去了,轻的物体还在水上漂着呢!
物体轻重不同,物质有多有少。我们又该如何用数学家的方式描述物质的量的多少呢?这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质量的度量。
二、质量的度量
回到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决质量度量这个问题的?那得从我们祖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主要以打猎为生,而且他们已经学会了“结绳计数”。有一天族长给两家人各分了3只鸡。但是,他们仍然因“分配不公”而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你知道原因吗?
云:那一定是鸡的大小不一样。
烨:在分配食物的时候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猎物的大小。
辰:猎物大小看起来一样,也不一定公平,我们最好能用称称一下每只鸡的重量,万一有的鸡毛很厚,有的鸡毛很薄呢?
哈哈,你考虑得可真够细致的,但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发明称,我们又该如何都度量物体的轻重呢?回想一下我们在进行长度度量的时候第一步先干什么?
确定一个度量基准。
现在要度量物体的质量,我们也得先发明一个合适的基准才行。来看看早在8000年前的伏羲氏族是如何做的——打磨之后的石头,成了人们度量物体质量的基准。
小牵牛们尝试着用橡皮泥模仿古人,创造出不同的质量度量基准。
有的人发明的质量度量基准是这个样子的——
有人发明的质量度量基准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人发明的质量度量基准是这个样子的——
怎么办?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如果用不同的基准去度量同一物体的质量,度量结果就不一样!看来得让大家的基准统一了才行。
经过商定,孩子们最终决定用圆球形来作为统一基准的形状,并确定了圆球的统一大小。是不是很吃惊孩子们竟然可以捏出这么多一样大小的基准来?
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秘密武器——老师拿到教室里还没来得及介绍的天平成了孩子的操作工具。
与标准基准比起来少了一点,那就再加点,反之就去掉点。
快看!天平平了,说明这两个小球是一样重的。
基准统一之后小牵牛们还给自己创造的基准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弹弹。看!我们用天平原理已经称出来一个小地球仪的质量是9个弹弹。
而历史上我们祖先最终统一用的度量单位是“斤”;“斤”太小,祖先又发了“两”。“斤”与“两”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斤”里面有几个“一两”呢?小牵牛们会自己动手掂掂看。
云:我觉得一斤里面应该有8个一两。
瀚:我觉得一斤里面应该有10个一两。
晨:我觉得12个可能更合适一点。
……
如果你是我们祖先,你会怎么规定“斤”和“两”之间的关系呢?
妙:应该要好算才行。要不然这两个单位用起来就太麻烦了。一斤应该等于十个一两。
这样的考虑很合理,现在“一斤”里面确实有十个“一两”。
这是我们中国人使用的单位,外国人用的质量度量单位和我们的不一样,看来我们又得再次统一单位,于是国际统一度量单位——克,千克就走进了小牵牛教室。孩子们先来亲自动手掂掂看。
烨:哇!一千克好重啊!一克怎么才这么一点点啊!
柏:我可以把拿1克的手举得高高的,但是拿1千克的这只手就根本抬不起来啦!
馨:几个图钉的质量是1克,1千克是一个装了半瓶水的水壶,把它们两个放到天平的两端天平肯定会偏向1千克那边。
如果要天平变平?我们得放几个图钉?
瀚:1000个,我知道为什么要叫“千克”啦!意思就是“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
1克和1千克的差别这么大!我们来自己动手称出一个“1克”,这还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呀!小千牵牛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天平称,生怕一丁点变化被自己错过,天平平的那一刻一定是满教室的欢呼!而1克到底有多重也会被儿童充分感受到。
成功称出1克的物体之后,孩子们已经等不及要去称出1千克的物体啦!小牵牛们面对的挑战更大了:书包里的东西太多了,赶紧去掉一些;把橡皮泥换成重一点的小玩偶;这只铅笔太长了换一只短点的铅笔……孩子们就像最最严谨的科学家一样,不断调整被测物,并密切关注着电子称上数字的变化,最后终于成功了,来一个手舞足蹈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
真是奇怪,有了国际度量单位“克”与“千克”之后,我们祖先发明的“斤”和“两”这样的单位并没有被人们抛弃,老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在使用,这是为什么呢?通过用电子称对质量为“1斤”和“1两”物体的测量,小牵牛们惊奇地发现“一斤”原来是500克,“1两”就是50克。生活中经常说到的1公斤就是1千克!原来我们祖先发明的度量单位与国际度量单位是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
那还等什么,看看自己能不能称出质量为“1两”和“1斤”的物体吧!
面对质量的度量问题,从发明合适的度量单位开始,到统一度量单位,再到沟通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小牵牛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在体会如何用度量思想解决一个未知的问题。
三、这个世界有多“重”
一个圆白菜的质量是多少?掂一掂,再估一估——200克,320克,280克……,称一称看自己估得准不准。
一个大南瓜的质量是多少?掂一掂,再估一估——一定超过了1千克,3千克,5千克……,称一称看自己估得准不准。
土豆,洋葱,辣椒……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被测对象,数学课上好玩的东西也太多啦!
这就是我们开学第一周的数学课。还好,我们没有拖堂,没有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