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潘乱的雄文《腾讯没有梦想》彻底的火了一把。在我认识的自媒体人中,我个人一直认为潘乱是对企业组织的理解最深的一个。所以他更多的从企业组织的底层逻辑上去剖析了腾讯当前遇到的一些困难与挫折,其中不少段落我读了以后都是拍案而起,连呼太棒了。
这篇文章除了针砭腾讯当前的组织问题外,也引起了行业内的一场大讨论,关于腾讯有没有梦想这个问题,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而又友好的交流,当然此刻我也就不免俗的参与一下,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腾讯曾经肯定是有梦想的。
2004年的马化腾还是个怀揣青涩梦想的青年企业家。 那年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张维迎把年度经济人物新锐奖颁给了马化腾。当时回答环节主持人问QQ是一款怎么样的产品时,马化腾说是青少年爱用的软件,现场的评委也只有王石、陈彤、胡舒立使用过QQ,尽管当时的QQ有3.5亿的注册用户,但90%的用户都还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当时主持人让马化腾现场向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推销使用QQ,小马哥临机应变,介绍QQ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可以用于私人、朋友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用于企业同事之间的沟通,把企业变得更扁平化。显然这样朴实的说辞最后没有说服张瑞敏。
但当时的张瑞敏可能也绝对不会想到,15年后的今天,腾讯从72亿港币的市值,一路飙升到3.6万亿港币,差不多快35个海尔集团的规模。
小马哥口中的“即时通讯”也变成了“连接”。连接一切。
2014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在博鳌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腾讯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在一年前的WE大会上,马化腾已经提出过通向未来互联网的七个路标,并且把连接一切放在了路标之首。一年之后,小马哥更是把七个路标升级到了终极目标。
“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连接,我们现在未来也看到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之间,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
小马哥提出的腾讯清晰的方向。在这之后,小马哥在公开场合发言,言必谈“连接”二字。在我看来马化腾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对连接认知最深的企业家。
我曾经说,互联网是世界的镜子,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
连接是一个不太好理解的抽象概念,这方面王兴曾经给出个很有趣的解读。王兴认为组成物质世界的是原子,组成互联网世界的是比特。互联网的连接是把原子转化成比特(这个转化过程就是数据的提取和信息的映射),然后比特与比特之间的交互的一个过程。原子的移动速度受限于质量和物理限制,但比特是以光速在移动的。在比特的速度下,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村的半径。
在我看来,腾讯一直做的“通讯”或者说“社交”是在映射线下真实物理世界的人与人的连接。而社会是由很多的人的连接组成的社交网络。所以说社交网络这个词如果很难理解,你也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为社会,很多很多人的社会。
通过社交构建起来的社会还不够强大,虽然有网络,但是这个社会和真实的社会还有一个差异,就是在线时间。在真实的社会里,你是不会“下线”的。你存在在这个世界里一秒,你就“在线”一秒。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在线上存在一秒,你实际上就在线上生活了一秒。
所以如果,能把你24小时都放在线上,那么你实际上就生活在了“比特世界”里。听起来有点像黑客帝国里的世界?没错,其实事实也差不多。
所以腾讯构建起初步的连接网络之后的第二步就是不断的争夺用户的时间(这里抛开商业模式不谈,任何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产品的目标也会是24小时让用户在线)。
这是要重构一次世界的梦想。有这个梦想的人很多,出名的不仅有小马哥,至少还有小札和张一鸣。
然后腾讯交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微信日活10亿,QQ日活5亿,微信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达到了66分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社交网络公司。如果算上全部腾讯系的产品的使用时长(腾讯视频、腾讯旗下各个直播平台、腾讯旗下的各款游戏、腾讯旗下的阅读类产品)可能一个用户一天要花费至少4个小时在腾讯的产品网络中。
应该说,小马哥当年的宏愿至少实现了一小半了。至少在人与人的连接这个领域,腾讯就是第一。(当然,头条和快手的崛起正在试图挑战这个连接的基石,仅仅是有效的挑战,已经让他们估值能够超过百亿美金了。)
就我个人来看,连接的价值不仅仅是能够看到网络中公开的数据,更准确的判断未来的趋势、更容易的投资或者能够有更高的收入。这些事情都是浮于表面的。也许这些事情对“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从商业层面再拉高一些,站在科技未来的角度看,掌握构成“比特社会”的“物质”与组织“比特社会”的'连接通道”,这个价值很难单纯的用金钱衡量。
也许这才是小马哥梦想。
但这是不是腾讯的梦想呢?是不是腾讯所有股东、是不是腾讯每个员工的梦想?我不知道。
小马哥梦想能不能实现,是不是有别的人,比如张一鸣、扎克伯格会更快的实现梦想,我也不知道。
不过,借用马云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