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
崮又称为“方山”,在《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里未被收入。“崮”专指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被誉为“地之神秀,山之骄子”,其中在沂蒙山区广泛分布。
“崮”历来是兵家之争,激烈战斗的战场。如临沂沂水县的天上王城(纪王崮),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蒙阴的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杨家崮在我们村东北方向,属于沂蒙72崮之一,走山路需要十多里。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崮高风紧,松涛阵阵。崮顶围墙完整地扑倒在地,石缝隙里长出酸枣枝,弯弯曲曲荆条,一派残垣断壁。隐隐约约还能看到方方正正,规则的屋框地基。
相关记载:杨家崮顶地势平坦,面积约 1300 平方米,东、南、西三面悬崖。北面陡坡处建围墙,高约 3 米,东西各设出入口,枣木做门框,柏木大门,厚 6寸。围墙上留有观察和射击孔。围墙内建有多间石屋,供人居住,石屋与围墙之间有牲口圈、杂物间。当时围子内有 2 门生铁炮、4 杆土枪。1929 年 9 月的一个深夜,围子里轮流站岗的人产生困意,遂用大木杠顶住大门,便放心地熟睡。此时,土匪已偷偷摸了上来。土匪从围墙翻入,被孙敬圣首先发现,同土匪打斗在一起。孙敬圣身负六伤。众人齐心抗击土匪入侵,土匪暂时败退墙外,但仍不甘心,开始强攻西门。人们自感力量悬殊,围子恐将不保。孙敬茂等人护送妇孺老人从东门撤离到垛口时,被土匪杀害。田庆祥在崮西被土匪打伤,坠崖后不治身亡。孙奉志、汪洋被枪杀。最终,杨家崮围子失守,财物及牲畜被土匪抢走。
杨家崮围子修建于1927年前后。石块均为就地取材,足见花费了相当的气力。借助天然优势,杨家崮易守难攻。
清末到民国初,尤其是19世纪20-30年代,山东境内连年灾荒,强盗四起,土匪横行。恶民结伙成队,明火执仗,占山为寇,打家劫舍,祸害百姓,民不聊生。土匪就是当地人们常说的“光棍”,“光棍世”。国内军阀混战,有的地方武装也当起了“大军量子”,被统称为“光棍”。
土匪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掠。附近村庄很多人被土匪抢掠作了人质,逼迫家人出钱赎人。很多人因为家里交不起钱而惨死在外。为躲避匪患,当时人们被迫在很多“崮”上修筑围墙工事。杀人如麻的土匪以千方百计攻破崮顶围子为乐,一旦得逞,便可为所欲为,抢掠财物,无恶不作。
我们这一带崮上的围子,多在1927-1933年先后修建。有的艰难地成功守住了,有的被土匪最终攻破。1944年,抗日政权为防止这些崮围子被敌人占领所用,号召附近村民破坏,推到或拆毁了崮上的围子。杨家崮围子大约就是这个时候被完整推到的。由于远离村庄,崮顶没有可开辟的土地,石块更没有别的用途,于是就依然静卧在苍松荆棘之下。
那个时期,我们这一带为躲避战乱匪患,除了依赖天然“崮”以外,有些村庄根据村庄可守的地形也修建了围墙,这一般叫做圩子。这种圩子随着村庄的变迁几乎荡然无存了。
1929年杨家崮上的这段悲惨的历史,不知什么原因,当地鲜有人提及,隐隐约约有为富不仁的成分在里面。不管怎样,杨家崮崮顶倒塌残留的围子石墙上清晰地印记着20世纪20-30年代山东沂蒙山区的动荡,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和当地人们求生的强烈欲望。
2024年2月15日,是日数七九大雪,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