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消零帐散文简友广场

其实来的都是客

2022-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馨木叶

其实来的都是客

      有一个小视频,内容是在某地的安监处,一位少年在等自己箱子时的一个动作,每出来一个箱子,少年都会用手接一下,箱子再顺传送带运行下去,如果他不接的话,东西就很可能直接磕碰到对面的围栏上,他的动作起到缓冲作用,小小的动作,被人拍下,并评论说这少年长大后,做事一定会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看起来只是小事而已,小事中却反映人心。常常看见有人在销售东西时,把东西装在大袋子里,不用秤,直接整袋销售,方法当然很简单,但遇到需要少量物品的顾客时,那些人也一样不改变销售模式的,就是协商两人分开一袋子也不行,可能是嫌麻烦。你若需要就拿一袋,少了不卖,欲买半袋东西的一部分人,就别来,我的销售对象是“大客户”,接的是“大单”,少买的客走远。

        这种方法很省事,简单,避免了顾客挑选的过程,一次卖出的也多,可漏掉了需要购买的人,忽略了一些人的需要。积少成多,不是很好吗?若再为别人考虑一下,不是也达到了多销售商品的效果?

        有的超市里,也有一种模式,就是把一斤的商品价格定得高高的,却推出若买五十块钱的话,再多送你二十五元的商品,理货员说买够五十元的,商品价格便宜零卖的一半,多买的打折中,使商品便宜不少,但要买必须一次买够三倍多的东西,若不需要那么多,就得多掏钱。不知道有多少人一次会买那么多,以此享受价格优惠?

        一次购买那么多东西,实用时间比较长,买来能不能存放那么长时间?这不在商家的考虑范围,这方法看起来利用多买价低方法,促进了一部分人的购买欲,但零散用户就被排除在外了,这一部分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是此店的客了。商家自有商家的生意经,人家说不定也是有大数据的支撑的,可人文关怀呢?在这里就不存在了。

        其实,来的都是客,店家若把到店的都当着客人,为不同的人多些考虑,岂不更温情一点?多些那位少年的轻轻地一扶,岂不美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