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见闻录

老家,与互联网、与创业、与房、与车

2016-02-15  本文已影响77人  JudyJudy

老家在中原地区某十八线小县城。春节在家仅十天,随手记录一下家乡的一些见闻和现状——

这感觉很奇怪,自己像是个既不属于家乡也不属于城市的“旁人”。

一,电视里飘字广告中有了本地的IT编程培训班。

二,几十年历史的大批发市场里开辟了“XX创业孵化器”。

三,墙体广告有:“上北京XX学院,最低年薪十万”等私营IT技术培训学校招生,不少初高中生受到诱惑、放弃学业去学编程。

四,纸质的本地资讯很受欢迎,人们免费在报纸登记信息找对象、找工作、买卖房子和招聘。

五,有父母为92年、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登征婚信息,希望找“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的同乡”。

六,长辈眼里国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才叫工作。你在某互联网公司一月八千,远比不上隔壁姑娘同样在北京某医院四千块做护士。

七,县里有了五星级酒店,婚庆仪式、宴席、房间配置标准与北京无二,成为有钱人家婚礼的不二选择。同时提供自助餐,每位28元。

八,年轻人聚会的流程:吃饭、KTV或麻将室。消费水平与北京不相上下。县城每年都有数家新开业的KTV。

九,打车软件上看不到出租车OR私家车。

十,本地出租车并不打表计价,需要讨价还价。

十一,有一座电影院。可以买团购票,不支持在线选座。观众更多使用影院自身的储值会员卡,折扣为半价。至少春节期间,影院在散场后,基本不打扫就开下一场。

十二,本地居民受到e租宝事件影响的不少,但民间自发的、约定利息与日期的熟人借贷更流行。

十三,农村自建房屋的人家大量减少,多在县城买单元楼。

十四,县城与农村的私家车明显增长,春节期间甚至出现乡村道路堵车。

十五,城里、乡里适龄女孩都少,男孩一到成年家里就开始着手“看对象”。

十六,乡村里85年左右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务农的,全部出去打工或者做小生意。所以,以后谁来种地呢,这是个讨论很久的问题。

十七,县城多数小项目、公司用工不规范,很少有签订劳动合同,工人工资半年、一年一结很常见。工资时常需要向老板讨要。

十八,在北京工作两年后,被问了多次“做什么工作呀”之后,终于懂得如何向长辈描述自己的工作了:单位写材料的。这可能是最接近现实、最容易被一下理解的说法了……

在北京做什么工作啊?

记者。

哪个台能看见啊?

不上电视,不出镜的那种。

那是干什么?

就是采访别人,然后写字。

哪个报纸啊?

也没报纸,只在网站上让人看。

哦(心里很疑惑)……

咋不考个公务员啊?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