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写作文学读书

顾随: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55人  80a6c79c1cd5

1

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

2

诗人是寂寞的,哲人也是寂寞的;诗人情真,哲人理真。二者皆出于寂寞,结果是真。

诗人达到最高境界是哲人,哲人达到最高境界是诗人,即因哲学与诗情最高境界是一。

3

有诗心亦有二条件,一要恬静(恬静与热烈非二事,尽管热烈,同时也尽管恬静);一要宽裕。这样写出作品才能活泼泼的。感觉敏锐固能使诗心活泼泼的,而又必须恬静宽裕才能“心”转“物”成诗。

宽裕然后能“容”,诗心能容则境界自广,材料自富,内容自然充实,并非仅风雅而已。

恬静然后能“会”。流水不能照影,必静水始可,亦可说恬静然后能观。

诗人必须养成无论在任何匆忙境界中皆能有余裕,孔子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即匆忙之间,“颠沛”即艰难之中,“必于是”,心仍在此也。

4

无论多么热闹杂乱忙迫之事,心中也须沉静。假如没有沉静,也不能写热闹激昂。因为你经验过了热烈激昂,所以真切。又因你写作时已然沉静,所以写出更热烈激昂了。

5

读诗必须以心眼见。诗中具体描写可使人如见,用心眼见,亦可说用诗眼见。作者不能使人见是作者之责,写得能见而读者不能见是读者对不起作者。

读老杜之《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虽夏日读之亦觉见雪,始真懂此诗。

6

古人写下几句好诗使后人读,实是对得起后人,后人亦应不辜负他。古人费心写,吾人读时亦应费心读。不辜负亦不可盲从,盲从才是真的对不起。

屈原、庄子、左氏的成就一般人难以达到,但不能不会欣赏。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此不仅与文学修养有关,与人格修养也有关系。读这些作品,使人高尚,是真“雅”。

7

有的作品后人觉得太浮、太粗心,便因古人留下东西太多。周秦诸子因祖上无所遗留,故须自己思想,自己感觉、酝酿。伟大作品经若干年才能完成。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8

人之聪明写作时不可使尽。陶渊明十二分力量只使十分;老杜十分力量使十二分;《论语》十二分力量只使六七分,有多少话没说。词中大晏、欧阳之高于稼轩,便因力不使尽。文章中《左传》比《史记》高,《史记》有多少说多少。

9

读书求一了解,二记住,三得启发——即得到一种灵感。

了解是把我转入书中;记住是把书装入脑中,如此也还是尔为尔、我为我,必须人与书之精神打成一片,得一启发。

10

别人的反省是发现自己缺点去矫正;诗人反省是欣赏自己态度。观察是向外的,反省是向内的反照。

只有观察,没有反省,是浮浅;只有反省,没有观察,是狭小的狭隘,二者合二为一,才是完全诗人。先观察而后反省,或先反省而后观察,皆可。所谓思想,皆由观察、反省而得。“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必对此木进行观察,然后反省,方知我生机之缺乏与此树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亦是观察、反省。

11

义山诗最大成功是将日常生活美化成诗。李是用观照(欣赏)将情绪升华了。陆游写欢喜便是欢喜、写悲哀便是悲哀;而观照诗人则在欢喜、烦恼时加以观照,看看欢喜、烦恼到底是什么东西。一方面观,一方面赏,有自持功夫。沉得住气,不是不烦恼,不叫烦恼把自己压倒;不是不欢喜,不叫欢喜把自己炸裂。此即所谓情操。必须对自己情感仔细欣赏、体验,始能写出好诗。

12

诗人写悲哀、痛苦,照样复杂动人,何以故?有生机也。王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四句,以及末二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生机旺盛。

真正寂寞是外表虽无聊而内心却忙迫——身闲+心忙=寂寞。王氏此诗便在此情绪中写出,然此时是矛盾、破裂,最不易写出好的作品。

13

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诗”、“骚”,曹、陶、李、杜,其作品今日仍存在,其作品不灭,作风不断。作品,即篇章;作风,乃情,风者,精神之表现于外者。后世作伪诗之诗匠,即因其作品不能“常”,精神不能不断。

14

普通都以为韵文表现情感,余以为韵文乃必须思想。中国后来诗人之所以贫弱,便因思想贫弱。一切议论、批评不见得全是思想,因为不是他那个人在说话,往往是他身上“鬼”在说话。“鬼”——传统精神。不是思想,是鬼在作崇。

余之所谓思想,乃是从生活得来的智慧,以及对生活所取代态度。

15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花间集》中顾夐词曰:“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做人、作诗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与花鸟共忧乐,即有同心,即仁。感觉锐敏,想象发达,然后能有同心,然后能有诗心。

16

杜甫《不见》云:“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姑不论其人之好坏,必何样心思、力量,才能挣到“世人皆欲杀”这五个字?如王敦、桓玄、曹孟德。要是人活得像影儿似的,活也不多,没也不少,何能挣得此五个字?必有胆量、有毅力、有心胸始可。

17

觉、悟。觉,感觉;悟,反省。诗人“觉”与“悟”是二事。杜诗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感觉是有的,而反省不足。

感觉与反省,是学文与学道之分水岭。学道的有反省,悟是真悟;诗人是感觉锐敏,诗人有感觉、没反省,诗人是自苦。

诗人是无能的,像李白、杜甫能干什么?陶渊明能种地,而也未必种得好,不如说得好。诗人在诗上成功,在人世是失败,其愤慨即失败之哀号,不会好听。

18

人称鲁迅是中国的契诃夫,他骂人时都是诗,但契诃夫无论何时其作品中皆有温情。鲁迅先生不然,他作品中没有温情。《呐喊》不能代表鲁迅先生的作风,可以代表鲁迅先生作风的是《彷徨》,如《在酒楼上》,真是砍头扛枷,死不饶人,一凉到底。因为他是在压迫中活起来的,所以有此作风,不但无温情,而且简直是冷酷。但他能写成诗,《伤逝》一篇,最冷酷、最诗味。《朝花夕拾》写幼年的回忆,比《野草》更富于诗味。

19

诗人最易感到的是孤独,因孤独而感到寂寞。“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太白《古风》其十三)。是因弃世而世弃,还是因世弃而弃世?盖互为因果。由孤独、寂寞而生诅咒。

20

每一种情感皆有向上、向下之分,向上可以升华,向下也可以堕落。儒家以为一切情感皆可以升华成真、美、善。禅宗一切否定也太过。然升华可成为反抗精神,引起社会之改革。大概中国诗人所感只至“空令姓字喧时辈,不救饥寒趋路傍”而止,不能改进、反抗。常人对帝王将相不敢与他抗,对贩夫走卒不屑于抗。鲁迅先生则不然,不论何人皆可反抗。鲁迅先生虽看不起诗人,实是诗人。

21

屈原在韵文中乃绝大天才。《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真是纵横上下。

写大自然,飘渺,夷犹容易;而屈原对人生取执着态度,而表现仍为飘渺、夷犹。内容与形式几乎不调和,而写出来是极好的作品。

如《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种思想似应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犹”表现,成功了,险中又险,显奇能。

如画竹叶,一般应成“个”字,忌“井”字,而有大画家专画“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

22

文学中最高境界往往是无意。《庄子.逍遥游》所谓“无用之为用大矣”,无意之为意深矣,愈玩味,愈无穷,愈咀嚼,味愈出。有意则意有尽,其味随意而尽。要意有尽而味无尽。

大晏便如此:“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只此十六字而味无穷。作者是不得不如此写,必如此写始合于其心,而在读者看来,此种技术真是蛊惑,叫我们向右不能向左,叫我们向左不能向右,简直是被缠住了。此便是蛊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