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金戈——第二十三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2)
第二十三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2)
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为上党归属问题而停下车辙,依旧不疾不徐缓缓而前。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于赵国,秦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旨在将上党郡收入囊中,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四、关于长平之战持续时间的分歧:
关于长平之战的持续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三年说,起始时间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于赵国,秦、赵因此爆发上党之争一直到长平之战结束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
一种是六个月说,起始时间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赵军主动出击与秦军接战,一直到分出胜负,九月战事结束。认为长平之战作为一场军事冲突,时间划分应该以军事冲突为始,分出胜负为止。持这种观点的著名学者有张景贤先生,《长平之战时间考辨》《长平之战时间再辨》
以军事史的角度来看,长平之战时间持续六个月的说法并没有错误,但是因为长平之战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影响实在是深远,(赵国,是当时六国中唯一尚能独自与秦国对抗的国家,长平之战战败,赵国再也无力独自对抗秦国,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再无阻拦!)所以不能孤立地把长平之战只作为军事史来研究,要把引发长平之战的诱因秦赵上党之争也算在内,才能更全面地去解读长平之战。所以现在传统的说法更加认同长平之战三年说。
五、廉颇为什么选择在长平驻军: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赵国朝廷经过决议同意接受原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所献上党郡,随即派老将廉颇前往上党地区,廉颇率军进入上党后,直接在长平驻扎下来。长平在哪,为什么廉颇选中了这里作为援救上党的驻军之地?
长平所处位置,距离赵国都城邯郸约为200里,距离秦国都城咸阳约为400里1.长平其地:
长平应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长平指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10公里处的长平村,为长平之战的中心地带;广义的长平指今山西省高平市城乡全境,秦赵长平之战主战场范围包括以长平村为中心的丹河两岸南北30余公里、东西10余公里地区。
我们所讨论的长平之战,一般泛指广义的以长平村为中心的主战场所在地。
2.长平的重要性:
冯亭献地后“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史记*赵世家》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两则文献记载,同时指出,赵军在廉颇率领下,是直接抵达长平的,并没有等到与秦军相遇后才驻军长平。证明两点,一是长平是赵军为秦军选定的战场,赵军以逸待劳。二是不论秦、赵都清楚,双方没有缓和余地,只有军事上分出胜负,才能最终决定上党郡的归属。
A.长平是秦军取上党或取邯郸的必经之路:
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个方面的交通咽喉,咽喉既意味着至少控制两条交通线,交通要道则是仅仅控制一条道路,所以显然长平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秦军当时已经占据了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河东地带,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南阳等地。秦国军队可以直接进攻上党郡,也可以经由上党郡对赵国都城邯郸发起进攻,选择权在秦军。万幸的是,因为上党郡多山,道路险阻,长平大约处在上党郡中心地带,所以赵军只要占据长平,就能将秦军两种进攻路线全部封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长平控制的两条交通线是上党郡内的两条主干路,长平是秦军进攻上党或邯郸的捷径,如果不走长平,也有路线可以抵达上党郡内或赵国边境,但是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道路都是小路,只适合小规模的渗透,不适宜大队人马通行。二是路险道阻耗费大量时间,被对方察觉后极易在行军中设伏。
B.长平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
廉颇作为沙场宿将,又是先秦军一步,主动选择的驻军地点,自然要把好地方先占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长平有着古代军事作战无可比拟的优越军事地理条件。
长平广41千米,袤37千米,略呈矩形,面积946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2度41分——113度09分,北纬35度39分——35度59分。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箕形,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河与地势平行并且纵贯全境。最高点为东北境的高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点为中南部丹河东岸杜村,海拔800米,山峦绵延,河流纵横。境内河流一条五支,分别是主河丹河,分支许河、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地下水丰富,有关隘三处,位于西、北两个方面,分别是高平关、长平关、故关。
整体上市以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川再次。丘陵地带适宜部队调动,并且有助于掩蔽行踪,山地地带可以据险而守,河谷平川地带,则非常有利于大部队调配、辎重运转,地下水丰富,保证了全军在此处无饮水之忧。
可以说,廉颇眼光非常毒辣,长平这个地方,非常适合赵军驻防!
六、秦、赵两国主力部队的进军路线:
依据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专著中的研究成果,秦、赵两国当时主力部队的进军路线是这样的:
秦、赵两军进军路线示意图赵国军队由廉颇率领,由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西上,通过”太行八径“的第四径滏口径(今河北省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省黎城东阳关),正式进入上党腹地,然后经过故关(今高平市东北)进入到长平战区,再沿着小东河河谷地带,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到达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然后分兵布防。
秦国军队由王龁率领,由都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取水路乘船顺渭河东下,由渭河向北进入黄河到达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市西南黄河东岸庙前),由汾阴向东进入汾河,到达新田(今山西省侯马市西),由新田穿越黄父,进入上党地带(黄父,一作”黑壤“,今山西省翼城、沁水交界处乌岭关),再沿梅河河床,经马邑(今山西省沁水东面)进入沁河西岸,然后分兵南北依据沁河一线展开攻击队形。
秦军的另一条进军路线是由咸阳顺渭河东下,进入黄河后在河内登陆(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由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取道太行道向北翻越太行山,经过天井关后进入上党地带,最后抵达沁河一线布防。
不论以上哪种进军路线,长平都会横拦在秦军面前,再次证明廉颇驻军长平是最为正确的!
七、老将最后的荣耀——赵国接战前的部署:
因为赵军先至,所以先说赵军的防御部署,廉颇将军在抵达长平战区后,一共布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
廉颇以空仓岭为中心,向北至今山西省长子县西的发鸠山,向南至今高平、沁水、晋城交界的武神山一带,南北长度约为40千米。其中空仓岭的中心阵地设在高平关,高平关位于空仓岭中央,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仅有中央有一缺口,以通东西,缺口东西长350米,南北宽度1000米,空仓岭防线的主阵地就在这个缺口内,随后又在高平关内,浩山南麓马村河河床路口和北麓原村河河床路口,新构筑了二鄣城,经考证二鄣城为今空仓岭内古寨、秦城两个村落,距离高平关距离分别5千米和10千米左右。在二鄣城扼守的两处河流顺马村河与原村河交汇处有康营村,康营村经过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考证,就是文献中所提及的光狼城。
高平关居前,二鄣城居后,呈”品“字型分布,二鄣城随时可以驰援高平关,又起到扼守两翼的职能,光狼城位于三者后方,是为后援加补给基地,四处城隘便构成了空仓岭防线主体。
这道防线是赵军在长平战区,所能控制的最西缘,是支撑整个战局的桥头堡,前哨阵地。
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
丹河发源于高平、长子界山朱丹岭,逶迤东南流向,由高平中央纵贯全境,最终注入黄河,河谷深邃而河流量大,沿岸地形开阔,利于大部队的展开,廉颇正式利用这道天然的屏障,在丹河东岸沿山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也是赵军在长平战区的主阵地。这道防线由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以东南沿丹河东岸的赵庄、大粮山一直到达上、下城公村;由泫氏以西北依次经过企甲院、围城、石门、箭头、三军、韩王山、永禄、长平、掘山、绝水、丹朱岭一线。
廉颇的指挥所便设立在大粮山,大粮山又称米山,因廉颇囤积粮草余此而得名,迄今山上仍有营防岭、廉颇屯、廉颇庙等名胜。大粮山主峰高约1220米,是整个丹河防线的制高点!韩王山,经考证应为上党郡守冯亭献上党郡后,被封为华阳君,冯亭最后战死长平,人们尊称其为韩王,韩王山因冯亭率上党郡旧军驻扎于此,而得名。韩王山据大粮山10余千米,与大粮山一南一北将整个丹河防线收于眼底。廉颇和掌管上党郡旧军的冯亭,选择大粮山和韩王山为指挥所在地,是符合史实的。
以大粮山和韩王山为支点构筑起来的整个丹河防线是赵军重兵所在,也是赵军中枢所在,是整个长平战区的主阵地。
廉颇构筑的三条防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
这条防线西起丹朱岭(长平关),向东经南公山到达羊头山,再经过金泉山至陵川与壶关交界处马鞍堑,因为赵军沿山修筑有简易的石质工事,因故称为石长城。
时至今日,这条”百里石长城“仍有迹可寻,羊头山以东有保存较好石城遗迹,石城底座宽约4米,最高处达到1米,石块并不规整,石头材质也不尽相同,可以推断在构筑时,是因山就地取材,并没有额外的取石之处。
这条防线上整个长平战区的后方,是赵军与赵国都城邯郸城联络的中继点,也是赵军所有辎重粮草的必经之路,是粮道,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这道石长城是否为赵军修筑,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秦军在隔绝赵军主力与赵国后方联系后构筑的。
其实这段石长城是谁修筑的,很好解释,在战役最开始直到相持阶段,王龁所率领的秦军从未深入到赵军后方,而白起派遣25000精锐及5000骑兵,隔绝赵国与长平战区赵军的联系时,前前后后只有6个月时间,期间还要把主力部队诱敌深入,两只奇兵部队大胆迂回穿插的时间刨除,不论人力还是时间上,都没有构筑石长城的机会。即便后期有秦国河内援军的抵达,秦军也没有必要自己构筑这样一条防线,因为石长城防线整体都是北坡坡度小,而南坡坡度大,也就是守北而据南,构筑的目地是防止南面的军队北上!秦军的目地是要防止赵国国内的援军及粮草南下的,方向正好反了!
所以这段石长城是廉颇构筑,用来防御秦军北上,威胁整个长平战区无疑的!
三道防线部署完毕,再回头来看一看廉颇作为老将的荣耀,三道防线整体上构成梯次防御阵型,以防守为主,适时反击为辅。在先期不明秦军意图前(此时赵军压根没看见秦军),依托长平地区,展开的防线,将先、中、后三军划分明确,不论秦军意图攻占上党地区还是借道伐赵,都能够被赵军挡在长平。廉颇不论在指挥体系的建立,还是军队调配,都无可挑剔。易地处之,很难再有一个将领能够做得比廉颇部署的阵型更为合理与精妙了!
(长平之战不将各方因素罗列出来,是很难窥其全貌的,好饭不怕晚,各位看官勿急,待把长平之战各方因素罗列全,就开始讲解骑兵在这场旷古大战中的作用了!欢迎大家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骑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