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沟通少点暴力
推荐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我们呀,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做的最多的事可能就是和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在人际交往中顺风顺水,实际上我们常常在与人的沟通中遇到种种的郁闷、不快甚至冲突:
本来开开心地组织一次朋友聚会,结果因某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闹得大家不欢而散......
真心实意待人,但一番好意居然被当成驴肝肺!
怎么他一开口就让我很生气,想要与他吵架?
毕竟呢,别人不是住在自己心里,我们也一样。
所以怎么样去和别人沟通,用什么一种方式去认识自己和他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非暴力沟通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01
我们在和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多半是靠自己的表达习惯和条件反射来进行的。
比如某人夸你说:你真机灵!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是怎么回答的?想想上一次有人这么讲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是类似的反应和回答?
这种表达习惯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培养引导,难免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旦固定成型了,就会给我们在与别人沟通中造成麻烦,这样的异化的沟通方式是沟通中产生语言暴力和不快的原因之一。
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具有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非暴力沟通》)
常见的异化沟通表现形式有:道德评判、比较、避重就轻、强人所难等。
02
如何应对异化沟通的方式?
如何获得更多地爱和理解?
这里引入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转变谈话方式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通过证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实施不要求对方熟知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而且它适用于各个领域、各种场景,只要理解了理论,在实际中多加练习,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并不只是一种沟通方式,它更多地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在待人接物中要保持对四个基本要素的觉察,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03
观察就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完全客观的观察很难做到,也不提倡。
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具体区别:
他是个坏人。(评论)
他每天准时到我的蚂蚁森林偷能量。(观察)
04
感受就是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
每个正常人都会说话,但是,会说话不等于会表达。
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反面教材:一个人说“卧槽”可能表达的感受是开心、震惊、愤怒或者别的,表达的感受并不具体。
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来促进表达,这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有关的词汇。(多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还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长得好丑。(想法)
我长相平平,这让我有点失落。(感受)
05
需要是引起我们的感受的根源。
任何感受背后无非都隐藏着一定的需要,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亚伯拉罕·马斯洛)
很多时候我们表达的只是我们的感受,没有提出具体的需要。
举个栗子:
你中彩票了,我好开心。(感受)
你中彩票了,我好开心,因为我希望你能带我飞!(需要)
06
请求就是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是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和帮助。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非暴力沟通》)
这一点可能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些冲突。
中国人普遍比较委婉含蓄,一般比较少直截了当地提出需要和请求。
这不是说委婉含蓄不好,而是说有些情况下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反而会有奇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沟通中尽量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如果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意思,可以请求反馈,尤其是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否则讨论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还有,请求不等于命令。
一个合格的请求必须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一旦别人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那么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一旦认为是命令,那么他们就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照样打个栗子:
我希望你更加自信一点。(请求不明确)
我希望你能多参加一些关于人际交流的培训,这有助你增强自信心。(请求明确)
07
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只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而已,在实际运用中不一定非得按着这一套完整的流程和顺序进行表达。
非暴力沟通没有固定的公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
它的精髓在于对这四个要素的察觉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所以说非暴力沟通并不只是一种“沟通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多练习、多表达、多倾听,一定能收获更多地爱和理解。
当然,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只有这些,由于篇幅有限难以一一列举,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呀!
以字为缘,因缘际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