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
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街,大慈寺,武侯祠……
这些老街、古建筑经过打造,作为成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已经成为游客到成都旅游的必去打卡点。
当我到各地旅游时,我很喜欢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尤其是那些未被过度开发的老街道。一条老街,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从它们身上你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变迁,甚至它们自身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以小窥大,是个很奇妙的视角。
成都除了这些名声在外的历史街道,其实还有很多别具一格又各自带有独特历史底蕴的老街。这些老街并没有很高的名气,没有刻意的打造,依然保持着它们淳朴的原貌,在如今现代化的城市中,它们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很多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这篇文章我想给大家介绍一条并不出名的成都老街。虽然现在的它已经被遗忘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不再有人提起,但是它自身的历史变迁故事,它承载的无数成都人儿时的记忆却是沉甸甸的忘不掉的。
北书院街。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明正德十二年在此建有大益书院,“书院街”因此得名。因明万历年间主政的张居正“尽毁天下书院”的命令而被毁掉。明万历十五年,在原址改建“大儒祠”专门祭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和程颐、程璟兄弟,所以又称“濂洛祠”,明末被毁后,清代未能重建。
现在的北书院街呈南北走向,全长200于米,位于成都市中心商业街春熙路的东北侧,步行至春熙路约10分钟,步行至城市中心的天府广场约20分钟,步行至地铁3,4号线约5分钟。它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一条仍保留原貌的历史老街。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北书院街的主道宽大约3米,道路南侧是几家铺面,老茶馆和一户私人住宅,北侧是老成都的露天茶馆。北书院街南侧的房屋都还保留着木梁结构,砖瓦顶,房屋格局都是二层小阁楼形式,二楼的窗户也是旧式的木制窗框,铺面和茶铺的板凳也是传统的竹筒藤椅。南侧的铺面大门还保留有20世纪90年代初的竖排木条门样式,关门时将一根根木条插入门框处的上、下木槽内然后上锁,开门时依次将木条取出。这些铺面也只是一些为茶客们午饭提供简单面食和炒菜的小馆子。这些小馆子看似简陋,卫生条件也不好,成都人常称这种馆子叫“苍蝇馆子”。在北书院街的这些小馆子中就诞生了一家被称为网红“苍蝇馆子”的小店——“三哥田螺”。尽管卫生条件不好、甚至遇有大雨屋顶还会漏雨,但是依然挡不住每天慕名而来品尝美食的游客和成都人。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成都人好吃是出了名的,尤其爱“苍蝇馆子”的成都味。简陋的房子,油腻的地面,来不及收拾的餐桌,在这里常常蕴藏着地道的成都美食。“苍蝇馆子”里的食客,不分有钱,没钱,做官或普通百姓,没有包间没有特例,大家人声鼎沸的在一桌吃饭,吃的就是成都味道和生活。
紧挨着铺面的一栋老宅子,是北书院街上唯一的一户私家住宅,因为是私家住宅,我没有冒然的闯入,能在这个老街有一个这样的房子,虽然房屋现在看似简陋,当年应该也算是一个大户了。这间私人住宅门面经过了整修,从外向内看,还算整洁。住惯了高楼,住一住老房子,感受下市井气息,也一定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继续带大家往北走,在北书院街的北侧尽头是一排老式成都茶馆。成都人懂得生活,在全国是出了名的。清晨,茶客们陆续到了茶馆,来这里喝茶的都是老茶友,老街坊,相互吆喝着互致问候,“老张,你来了啊”,“哟,老李今天带了啥子新茶”(啥子:成都话,意思是什么)。问候的声调要比平常说话提高一个嗓门儿,问候的人表达了热情,听者也感到温暖。点上一杯盖碗,再泡一块极具成都味的三花茶,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茶水在茶碗中上下翻转,飘散出的浓浓茶香再夹带着评说家长里短、世间百态的龙门阵,成都人的生活就这样悠闲而“巴适”(成都话,意思是舒适)的开始了。临近中午,老友们聚集在了茶馆,在街上的小馆子点一碗地道的成都炸酱面,炒一盘诱人的回锅肉当做午饭。喝好了茶,吃过了饭,人也到齐了,筹齐一桌麻将,筹够一桌牌局,成都人另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打麻将开始了。麻将的敲击声,喝茶的吸吮声,地道的成都方言声,来往穿梭的看客,茶客,这一切都显得繁忙而热闹,在这样一条老街上,地道成都的市井味儿生活,穿过老街飘散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中,成都人巴适的生活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这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北书院街,一条充满老成都人情味和历史感的成都老街。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城市,一定还存在着这样的老街,它们经过了曾经的鼎盛繁华,在城市向前发展的滚滚洪流中逐渐变得破败、萧条,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它们的离开,换来的可能是一栋国际化公寓,可能会是一栋豪华写字楼,但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我们城市的历史也永久的拆除了。建国初期,建筑学家梁思成据理力争的保护北京的古建筑,但是换来的却是如今的我们,只有通过发黄的黑白相片来欣赏老北京古建筑的精美。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半个多世纪之后,21世纪初的几十年,中国的各大城市将经济增长作为城市的首要发展方向,一批批国际化城市地标建成,城市GDP总量不断刷出新高,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中国城市风格的严重同质化,古建筑景点的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是民族文化的缺失,文化归属感的淡漠。
美国政治文化中心华盛顿、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不都是世界著名的历史遗迹与现代化城市和谐发展的典范吗?
我们不禁要问,城市的发展一定要以牺牲历史文化建筑为代价吗?半个多世纪前老北京城被拆除的历史教训,难道还不能换回如今对历史建筑保护缺失的深刻反思吗?
近几年我们看到,政府的城市管理理念发生了转变,中国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社会呼吁保护历史建筑的声音也变得更强。最近的北京政协会议也有代表提出了整套重建北京老城墙,重建北京永定门的提案。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合理规划和开发我们城市中的老建筑、老街道,保护它们不仅是在保护城市的历史,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