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的正确方式
上周我参加了《精益成本管理》的培训,授课的老师经验丰富,令人收获颇丰。
困惑
财务和精益生产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抠门”的工作!即省钱、消除浪费。
精益工具同时也是吸引我加入现东家的理由,因此参加了不少内部培训和改善活动。从基本的5S、PSP到SW、VKR、TPI、DKB,每个工具都有涉猎;而公司里经常举行的改善活动,让我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
但我仍然有很多困惑:改善的效果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不明显;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5%,为何还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做生产力提升的改善?
提问
得益于前期准备了问题清单,我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将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向老师寻求解答。
在参加培训的十几个人中,大部分都是财务部的。但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的只有很少的几个,而且能提问题的更少。这也说明目前财务部了解精益工具的人不多。
回想起我之前的经历,我也就理解了。虽然我曾在世界五百强的汽车零部件工厂工作了好几年,但从没参加过一次精益的内部培训以及改善活动。大部分的公司,精益只是生产部门的事情,并没有变成一种文化。
收获
经过这次培训,我的困惑得到了解决办法,能否实现还需要自己去验证。
在这次培训中得到的干货,有以下几点:
1.宏观方面:出口越多,意味着产品有竞争力,经济越繁荣;反之亦然。
2.精益生产适用于买方市场,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不适用;因此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精益生产会变得重要。
3.生产成本优化前后的差异计算,要和生产部门在改善前达成一致,否则无法衡量;生产力是生产部门能够控制和改善的,改善只能做自己可以做的。
培训除了解决了我的问题清单,还让我开阔了眼界,这其实是我参加培训的第二个原因。培训的老师、参加的学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经验,而这些能让我们了解到其他行业的经验,不至于固步自封。
最近我在听的《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讲座,里面提到要快速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书要解决的问题;即带着问题读书,才是最有效的。培训也是如此。
带着问题去培训,才是开启培训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