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24小时》:没有方向的自律,就是无谓折腾自己
文/乔平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与生俱来的最原始财富是什么?每个人都能公平得到的,莫过于每天的24小时了,只要生命还在,这个财富就一直存在,直到终老。然而,大家同样过着每天24小时,为什么走着走着,命运就不一样了?
都说“我们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运”到底在哪里?如何去抓 ?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无从知道。掌握命运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唯有学会掌控属于自己的每天24小时。因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中的那些24小时,也就有了什么样的命运。
时间唤醒教练、终身成长理念践行者尹慕言老师,在她的《掌控24小时》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没有想过唤醒自己,唤醒时间。
《掌控24小时》看似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整体脉络是以一天24小时的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为轴线,告诉我们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直到晚上,该如何利用好每一段时间。但是,书中更多提到的是如何建立正确的时间理念,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实现终身成长的目的。
01 时间管理,真的是去管理时间吗?
一天24小时,无论你怎么管,它也不会省下来、存起来,更不会生出新的时间。所以,我们所说的时间管理,实际上是管理我们自己,是通过对自己的管理,达到有效利用时间的目的。
李姐最近加入了一个早起打卡营,因为她相信“早睡早起身体好”,也相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五点半闹钟一响立马起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手机打卡,发朋友圈、微信群,看着大家的点赞,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了自律一族。
一周以后,李姐有些焦虑了,她说自己因为早起,上午常常会犯困,精力不集中,领导对她有些不满意了。还有个更大问题,她早起后看手机、洗漱、溜达、做家务一通瞎忙,影响到了熟睡的老公,遭到了老公的抱怨和不满。就这样,李姐的自律行为面临夭折。
其实,李姐的焦虑并不完全是早起造成的,而主要是来自对时间的失控感。这种焦虑根本不会帮助她把控时间,反而会影响到正常生活状态,时间久了,人还会变得越来越失控,越来越焦虑。
在《掌控24小时》这本书中,作者说认为:
自律一族的判断标准不是起床的早晚,也不是日程安排得多少,而是是否拥有不断精进的方向。只有朝着这个方向,享受早起带给自己的专属时间,用这个时间进行刻意练习,以此获得成长。只有真正从投入时间这件事上获益,我们才有可能长期幸福地坚持下去。
所以,时间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个人成长的管理。找对方向,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做好计划并行动起来,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提升了做事的效率,也就管好了时间。
02 没有方向的自律,就是无谓折腾自己
人人都想让自己变得自律,这些年关于自律的文章铺天盖地,“自律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自律是最好的修行”、“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众”......很多人认为自律就是早睡早起,自律就是坚持锻炼身体、自律就是不胡吃海塞。
没错,能做到这些的人,确实是属于自律的人。但要清楚一点,凡是通过自律取得成就的人,共同的特点是目标清晰,行动力过人。他们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懂得自己从哪个方向发力,然后付诸行动,最后才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比如,前面所说的李姐,她跟风参加早起打卡,没有计划好利用早起的时间来做什么,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只是为了打卡而早起,暂时得到一大堆点赞,满足了心理需求,搞得自己身体报了警,家人有了意见,这几乎就是在无谓折腾自己。
在《掌控24小时》这本书中,关于如何即能拥有方向享受时间,又能在长期投入中获益,作者给出了一个变革公式,又称为变革模型:
时间变革公式包括三个必要因素,即对现状的不满(D)、未来愿景(V)、第一步行动(F)。只有当这三个要素的乘积大于变革阻力(R)时,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发生。也就是说,如果这三个要素中有一方为零,就意味着变革失败。
对现状的不满就是找到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想要改变,肯定是对自己的现状有不满意的地方。当然,这还跟想不想成长有关,如果你找到对现状的不满,发一通牢骚就认了,或者给自己找个台阶,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子的,那这一项就是零,意味着变革失败。
未来愿景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模样。比如,希望自己在半年内减肥10斤,希望自己一年读完30本书,希望两年内有机会升职加薪......这样的愿景越具体越好。同样,如果你根本没有什么愿景,这项为零,也意味着变革失败。
第一步行动是最关键的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谁都懂得,迈不开腿的人永远都不要谈减肥,担心上午困的人也做不到早起。迈出第一步,书中给出的做法是不要太过激进地行动,先努力迈出可行的一小步,只要开始行动了,养成习惯,循序渐进就是胜利。
关于公式中的阻力,指的是已经存在于我们大脑里的东西。比如生活在舒适区的惯性、过去的思维习惯、事情本身的难度、环境的压力等等。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些阻力,用不满、愿景和行动这三个要素的乘积去克服和消除它,就会产生成长的动力,越变越强大。
人都是有惰性的,都喜欢躲在舒适区。为了让自己利用好时间,就必须要唤醒内在的心智模式,懂得唤醒时间的方法。正如作者所说: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其实是训练自己对自我行动模式的感知,清楚自己正处于哪个阶段,希望自己成长到哪个阶段,并通过学习、应用本书所讲的自我管理方法,让自己主动发力,将一切变得可控。
03 把握人生命运,从掌控每天的24小时做起
本杰明·富兰克林每天早上都会问自己:“我今天又会做什么特别棒的事?”以此开启自己全新的一天。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开启自己新的一天呢?
- 一天之计在于晨,拥有一个心情舒畅的早晨是一件美好的事
美好的早晨,我们不妨从每天早起15分钟开始,并尝试起床后,做一个唤醒时间的仪式。比如,暗示自己:我今天要面对的将是最值得纪念、最重要的一天,我要全心投入在这24小时里。或者,还可以自我提升心情:早上出门时,留意到路旁的树发芽了,花开了,这种感觉真好。来到公司看到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这种感觉很美妙。
- 专注的上午,利用巅峰时段全力以赴做重要的事
迈尔斯·戴维斯说:“时机不是最重要的,时机是唯一重要的。”所以,抓住重要的时机,去做重要的事,是一种智慧。
在我们一天的24小时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精力周期,充分利用精力最好的波峰时段和巅峰状态,来做需要专注的工作,达到提高时间利用率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记录精力最佳的时间段,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在这个时间点给自己强大的心理暗示,从而保持良好的状态,迅速切换至专注模式。
书中介绍说,人在完成一项任务时,通常有两个时间点动力最足,第一个时间点是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二个时间点是马上要到截止时限、冲刺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这个规律,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给自己设计适合的新起点。
- 中午小憩一会,可以更高效工作
经过一上午的高能量专注工作之后,大脑需要一个短暂的午间休整。但是时间不能太长,15~30分钟最为合宜。
英国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提出:人的睡眠每90分钟为一个周期,入睡45分钟后就会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按照这个睡眠周期,午睡超过30分钟,人就开始逐步过渡到深度睡眠,处于这个状态的人被唤醒,不但不会感到疲劳有所减缓,反而会觉得更困乏,不利于精力恢复。
另外,如果感觉睡眠时间不够,如果有条件,除了中午之外,一天之内还可以多次小憩,这也是修复精力一种好办法。
- 下午时间更适合完成协作性工作,晚上需要做复盘
作者认为:上午你是成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超级个体,并善于和自己协作,下午则是更好地与他人协作、与机器协作、与时代协作。
关于协作,作者提出一个“迪士尼策略”,策略中提到了三个角色,分别是:梦想家、实干家和批评家,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这三种不同的角色,可以自由切换。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协调他人,在分工中相互助力,将自己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迪士尼策略”是一项既能帮助自己跳出自我视角,拿到解决方案,又可以被运用在团队管理中成为实现协作共创的实战策略工具。
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好晚上的时间,给自己赋能,扩大自己的成长空间。比如,可以用15%的时间规为自己设计一处秘密提升的小“基地”,用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给自己的成长做投资,培养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我们还可以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利用晚上的时间行动起来,让自己默默地发生内在转变。还可以做一些更有远见的事,多读书、多学习、多向他人请教等等。
《史记》有言:“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意思是说明智的人在尚未出现征兆时,就能预见将有事情发生,有智慧的人可以在危难来临之前,想好办法避开灾祸。培养自己的战略布局和视野,也是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步骤。
04 结束语
心理学家加利·巴福说:“一旦觉察到时间有限,我们就再也不会愿意过‘原来’那种日子,而想活出真正的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转向了曾经梦想的目标,将一种新的意义带入我们的生活。”
《掌控24小时》这本书,正是为那些觉察到时间不够用的人量身定做的秘籍,书中所探寻的时间管理路径,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能不能走好这段路,不仅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也需要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刻意练习。
人的一生很漫长,但24小时并不长。如果说把握此生的命运有点难,不如缩小范围把握好每天的24小时,感知时间,唤醒自己,主动出击,日复一日地迭代精进。果真如此,你一生的命运肯定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