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与学读书写作站:肥隼读西游 之五——那颗心在红尘历练后更加坚定
接上篇,猴王决定立即出海去追寻梦想。
“告别宴”“启程宴”毕后,猴王“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
文中仅用三百余字,就描写了在南赡部洲这个“红尘”中八、九年的历练、经过。
字虽不多,意蕴深刻。
01
在南赡部洲飘飘荡荡的那些年
猴王枯松作筏、竹竿作篙,备些果品,一个人便出征了。这个准备工作着实没那么完备。
不过,它运气好,“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老天爷将它送到了“南赡部洲地界”。
持篙试到浅水后,上了岸。就开始进入“红尘”,与人打交道了。
在抢夺他人衣物,穿在自己身上之后,就开始“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
不过,时间一长。他虽未得到关于长生的线索,但却发现了世间规律,“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还有了一些感想: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在南赡部洲待了几年后,猴王觉得没有什么机缘,也没什么好留恋,便又出海寻道去了。
02
出海后的第一站为何是南赡部洲,有什么寓意?
“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猴王被老天爷送到了南赡部洲。作者这样安排肯定有布局上的考虑。
南赡部洲是四大部洲之一,是大唐所在地,是书中如来心中的“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是争夺的势力范围,再往后说,是整个取经工程的主要考虑。
同时,可能也代表着作者心中的红尘,或者说是作者所认为的他身边的客观现实。
这红尘虽然没有怪力乱神为非作歹、残暴屠戮,但是对于“道心”初起的猴王,这些世俗上的人、事、物,观念、伦理、价值,才是磨炼“心”的另一关。
穿了衣服,“学人礼,学人话”,在红尘磨砺。
刚开始,外界的事物都是新鲜的、未见的,怎么可能做到“心不动”。这就好比,刚离开学校家庭初进社会的孩子,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名或利所诱惑、吸引、欺骗。
只有历练久了之后,再寻求自身当初的本心,才发现这些全然比不上所追求的崇高。内心几番斗争下来,方有成长成熟的味道。
“心”稳固坚定,不为外界事物所累、所动,才能过红尘这关,进入下一个境界。
这一点,在书中也有所印证。第一回末尾,猴王初见须菩提祖师时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若无南赡部洲这几年的历练,刚坐完王位的猴王怎会有如此觉悟。
03
对“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的感受
几年下来,猴王就看清了“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当然,这也是作者那年那时的所思所悟。
初见这段话,让肥隼我想起了杨慎在官场失意后所作的《二十一史弹词》,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还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处层级、境界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
各位看官读到这里,会不会想肥隼又要装×讲自己都不懂的大道理了。我只是普通读者、普通人,聊一聊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关于名利,不是说要看淡名利、放下名利,而是正视名利、平视名利。
人,是有欲望的,这是人性。同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是有责任的。
超越人性,超越责任,而去谈看淡名利、放下名利,可能不是普通人的觉悟。
宣永光说过,“不临财,全是谦士;不遇色,全是正人;不见危难,全是英雄;不见骨头,全是好狗。”
嘴上放下,心中放不下啊。
又有人说,未曾拿起,何谈放下。
《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位高权重,虽然他手抄《好了歌》,还经常诵读,但也逃不出“好了歌”里的规律。
就算是拿起了,说放下就能放下吗?
逃不脱,何必躲?不见它,它就不存在吗?
战胜一件事物,不被它所制约、诱惑、控制、打败,就要正视它、全面系统分析它,就要平视它、提振士气战胜它。
就像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炼”。要不断在一次次面对不义之财、浮名薄利中,甚至在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中磨炼自己那颗心。
炼多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不畏惧、不恐惧、不动心、不被诱惑。
久而久之,视野视线中必将不仅仅只是“名利”二字,“名利”二字所遮盖的区域也会小一些,进而也会尽可能的少被人利用名利二字所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