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享会员文章集合故事日常小故事

发出自己的声音

2022-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尘老师

各位朋友大家好!

小尘老师说,每天8分钟,跟着张文质老师的节奏录起来。聊自己想聊的,说自己想说的,为美好的一天留下自己有温度的思考。欢迎您的收听。

本期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发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能做到的。

孩子小的时候,就算还不会说话,他们也会用哭声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达自己的需求。稍大一点,只要家人一逗,就会咿呀咿呀地回应着。这个阶段,爱回应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

再大一点,在家人一遍又一遍的教授中,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一段话,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断地被拓展,表达力也逐渐增强。更大一点,经过不断地练习,他们便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管这个过程多长,都是能够实现的。

孩子上学后,幼儿园是最热闹的,他们积极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兴奋的告诉你,他们的发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总想刨根问底。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有表达的欲望。

到小学后,他们能表达的东西更多了,表达的能力也更强了。但他们表达的欲望却慢慢地降了下来。因为怕出错,怕别人笑话他。瞻前顾后的结果就是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所以从低年级的热热闹闹,到中年级的若有所思,再到高年级的瞻前顾后,时间似乎没有让他们的表达力看起来越来越强。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他们似乎越来越不善于表达了。

到中学,到高中,甚至成年,就有了更多担心的事,不敢表达,不爱表达,慢慢成了主旋律。

为什么幼儿期,孩子认识为数不多的词句,倒是整天咿咿呀呀说个不停。而长大后,表达的工具不少,表达的方式也很多,却越来越不善表达了?因为顾虑太多,因为牵绊太多。

当然,更多的是不自信。

总觉得自己的思考不如别人深刻,总是担心自己的发声会引来别人的嘲笑。越顾虑越不敢讲,越不敢讲越难以发出声音。走进了一个死循环。

幼儿期,甚至是婴儿期的孩子,那么小,他们都知道发出自己声音的重要性。反而是,长大了的我们,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发出自己的声音真的非常的重要。

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时也许你并不清楚自己的同路人在哪里,但是在你走上正道时就会遇到很多的同路人。有时即使你走在正道上,如果没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你就很难遇到那些更多样、更独特、更有个性、更令你惊喜的当代教育改革者。"(摘自《教师的使命》P157)

能遇见自己的同路人,那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呀。也许很多人一生都在期待着拥有这样的同路人。

怎样才能遇到自己的同路人?默默地寻找吗?这个办法当然可以。但效率不高,效果也不是很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默默地去寻找,你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因为你的环境,因为你的视野所限,还不一定找得到。如果每个人都跟你一样不爱发声,那就更难了。就算你很幸运地找到了,别人也不一定愿意跟你同行。因为你没有被看见。很多时候,你可能就是那个追随者而已。

但如果你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那就不一样了。假设你刚开始的时候发的声音很笨拙,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更好地发声,你就会有意识地不断精进,这个过程会使你的笨拙越来越少。

你也会因为你的发声,让更多的人看见你,他们在看见你的笨拙的同时,也会看见你的努力,看见你的进步,看见你更真实的东西。如果恰好这些东西跟他们同频,他们便会主动靠近你。

有人说,与其奋力地去找寻,去追赶蝴蝶,还不如用心地种上花草,努力的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你若花香,蝴蝶自来。

一个是你努力地去追寻别人,甚至连自己发展的时间都没有。一个是你努力成长自己,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听到,让更多的人看见。哪一个,更容易让你遇见同路人?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跟你相处的人,也更容易了解到你的界限。彼此相处会更舒服。

就算你觉得自己的发声作用不大,你也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人说:"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小狗有小狗的价值,就像大树有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清香。虽然各自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世界因为不同而多彩,只要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那我们就可以为世界添光加彩。

所以不管是从自身的需求,还是从社会考虑,我们都要努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好了,今天的小尘老师说就到这吧。小尘老师陪您一同成长,下期再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