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太多,却不能落地很焦虑怎么办?
1
昨天我们进行11月份的月目标制定线上工作坊的活动,俊波提出了这个问题:
- 参加十一月目标制定活动,发觉老大讲了很多知识点,感觉脑海中,疑问越来越多,想要去学,去解决的很多,感觉知道的越多,又执行不下去,不能落地,越发焦虑;
- 其他很多小伙伴,同感,也是讨论交流发现,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好多课,好多知识学习,越来越感到焦虑,遇到一些知识,甚至都不会去做,直接放弃或略过;
看到他的问题,最近经历的三个场景瞬间进入到我的眼前:
- 带领一群小伙伴研发了五步读书法;
- 在北京天赋优势工作坊中的思考;
- 上一个周只思考了一个问题。
分别来说说这三个故事。
2
读书很久了,慢慢把很多老师的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趁着前几天《意志力》共读活动,我组织小伙伴把这套方法显性化了,形成了一个五步法,整合了主动阅读、结构化思维、激活长时工作记忆、反思这四种方法。
主动阅读。就是提出四个问题,并且都要回答,分别是:这个部分是讲什么的?这个部分是怎么讲的(结构)?讲得对不对,不对的话是什么原因?这个部分跟我有什么关系?说实话,我觉得阅读就是回答这四个问题,所有的方法都是围绕着这四个问题产生的,只要认真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一定有巨大收获的。而我增加了其他的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好的。
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中,最重要的思想叫做层次化展开,面对一个对象先做一级大纲的展开(具体百度搜下:电梯法则),如果有时间就进入到二级大纲再继续展开。没有结构化思维的伙伴,经常会缺乏一种稳定性:某一个级别遇到困难就卡住,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细节上又会深挖不已。所以,这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每个层级上使用检视阅读的方法。
激活长时工作记忆。很多人都不明白,学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学习是一个认知扩张的过程,所以要想办法将学到的东西写入到自己的认知中,还要在用的时候能够调取出来。我在过往的文章中说了无数次了,存储(组块化、栅格化、图像化)和取出(联想式、多频次)是最关键的,而不是看了多少页书、写了什么笔记。所以,萃取关键词、自己构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这一点深受Xdite的16格阅读法的启发,在这里向Xdite致谢。
反思。这个就不用说了,通过分析阅读去理解作者是怎么说的,对自己构建的体系进行比对、优化和升级,相当于再把知识体系取出、打磨和存储,看上去要花不少时间,但是“看书用了多少时间”根本就不是关键指标,“是否写入认知体系,并可以有效取出”才是!(每次说到这里,我就会想到这样的比喻,你看到一个人留着长头发,就说他是个姑娘,判断的关键指标错了的话,定价就会错误,也就会低水平勤奋啊——论本质导向的重要性!)
这个读书方法前快后慢,快就快在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了解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慢就慢在它需要对接自己的认知体系、还需要和作者比对并且拉升自己的理解层次。之所以要这样,就因为读书的关键指标,我定义为:扩张自己的认知。
3
第二件事是我去参加刘佳老师的天赋优势工作坊的一些经历。
天赋是我一直很好奇的事情,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一直想用自己的话去解释所谓的天赋究竟是什么。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里面,将天赋定义为自然而然、反复出现,可以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模式、感受和行为。按照我的解构能力,我将其理解为:
- 天赋 = 思维模式、感受、行为。
- 天赋的特点:自然而然、反复出现。
- 定义来源:盖洛普公司
虽然我可以解构出来,但是我很难将其和我的认知体系结合到一起,我没有办法理解天赋、优势、才干、模式、能力、平时的表现、素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上课期间不断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的天赋是收集,我的收集能力确实很强(认可类)”、“老师,我的天赋测试结果是和谐,可是我在我的工作里,一点不想和团队和谐,那样我很内耗(抗拒类)”、“老师,我的天赋是个别,这是个什么意思啊?(和我一样懵圈类)”
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我只学了盖洛普的定义,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不会用!我必须要先能够理解它是在讲什么,然后再用自己的解释系统将其解释才行。
于是,我在课上仿佛成了个刺头,总是挑战助教,不断向他们提问:弱势天赋的定义是什么?天赋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的关系是什么?天赋不是好东西么,为什么有弱势天赋一说?
所以,第一天的课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根据“三层系统”的思维方式,我一定陷入在悖论层,必须要用不同的解释系统进行解释才行。最终,我升维至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才把我新学到的体系和我原有的知识体系打通到一起,并完成了自洽。
如果将天赋理解为模式,把模式理解为原因,把因为这些模式而形成的表现理解为结果,一切都轻松解释了。看下面的困扰:
- 我的天赋是和谐,我平时不想和谐怎么办?你的原因是“和谐”,你要不要使用这个原因,是可以选择的,平时要不要表现地“和谐”,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不是天赋这个原因来决定的。
- 探索天赋要用周哈利窗口模型,探索地太多不知道怎么用怎么办?天赋是一种原因,你并不见得能说清楚,所以盖洛普用了34个主题词从各个方面对这个“原因”进行抽象化描述。我们不断探索天赋,可以让我们对原因理解的心理表征层次更加丰富,根本和“多”没有关系,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也不能说不存在,只是基本概念没有澄清,所以才会出问题。
就在打通的一个瞬间,我一下子掌握了整个天赋的课程内容,同时,我的认知体系也打开了。想想看,为了这个瞬间,我至少想了有4个多小时的时间。
4
上个周我就思考了一个问题:原因、结果、模式、动力、假设体系是什么关系?
周日从北京回来的飞机上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周一家里因为一些小事情大家出现了一些争议,我对争议这个“结果”出现很是好奇,原因是什么呢,原因背后是什么呢?周二下午,我接待了一个企业家,她向我提出一些家庭关系问题,我就用最近学的关系处理方式帮她解决了问题,我记得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那个话术是:“你们家庭有什么模式导致了这个结果反复出现?”
周三开始,我就进入了深度思考,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思考这些关系,反复跟公司同事交流、在白板上绘制逻辑,给大家讲解细节,在周四终于完成了整个体系的打通。之后连续接了5个咨询,发现更新后的解释体系更加精准、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了,来访者的满意度都很高。在周四、五、六三天的时间里,我又更新了“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动力分析三篇系列文章。
一个个的小概念,像是一个个的小拼块,只不过都散落在各处,而现在,它们仿佛被我拼成了一整块了。拼的过程很辛苦的,需要一点点看各个拼块,然后对照边缘,最终各种试错形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非常费力。不过,这不就是“在关键的地方慢下来,是让自己快起来的最好方法”嘛!
说实话,这一个周真的很辛苦,每一个连线的打通,都需要烧脑地思考,并且,只能自己承受这个压力过程。不过,现在想想,如果放弃了这个过程,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收获。
5
故事说完了,我想总结一下这三件事的经验,作为回答问题的答案。
首先,学习必须要和自己的认知体系打通在一起。打通的过程有几个阶段:首先要理解新的知识体系,之后要把新旧两个知识体系进行逻辑自洽,最后要实践、实践、再实践。
其次,打通必须要靠时间的投入。你不要求快,快了也没有用,记住“关键指标”这个词,记住判断性别不是靠头发长短的。非要算时间,那就等着低水平勤奋吧。
第三,如果你坚信某一个高手,那就换成他的系统。如果你的解释系统比较小(自洽范围比较小),那就花时间换成他的系统。李笑来老师讲过更新你的操作系统,2017年这个概念叫做“认知升级”,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能换成更高级(高级就是指自洽范围更高、更接近于真实和本质)的操作系统,那么,一旦有个新体系到来,就要花更多时间去将其自洽,而更高级的系统维度高、接近本质,新系统很容易对接进来,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最后,推荐一些高级系统。如果可以的话,暂停各种技能的学习(比较起思维模式,那都是果上努力),然后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思维模式的更换。我强烈建议将思维模式换成系统思维,因为一切可以看做是整体的对象都可以作为系统来思考;其次,再增加价值思维,任何事情从价值的出发点出发思考,提升自己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最后,在个人成长方面换上我的“个人成长操作系统”,搭建认知系统、方法论系统、工具系统,真正通过做少得多的方式来成长。
我会持续努力,让你做到坚信我所说的。
我把2017年度最后一个月目标制定课给完成了,全年上了11次这个课程,2018年的安排我将于下个周末推出,拟定带着我的小伙伴做:1次年目标、1次半年目标、4次季度目标、11次月目标。我想看看,那些扎实设定目标的伙伴,最终究竟能变成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