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班
时光荏苒,岁月如水,在不经意间流逝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我的学生时代。三年的初中生活我却上了六年,这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是,这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我在初中毕业后,又上了“3+1”班。
提起“3+1”班,很多人都会感到非常的陌生,但是对于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来说,却是感慨万分,有许多的话值得去说,其中所发生的事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那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还有初中中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专”,是初中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的。当时中专毕业后跟上大学一样,国家可以分配工作。这对于像我们这样贫穷农民出身苦孩子来说,是上高中考大学外的另一条跳出农门的捷径。
但是,要想走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其中最重要一道门坎必须得过,那就是预选考试。只有通过了这一关,才能获得一个参加正式考试的指标。这个指标却少的可怜,全县只有三四百个。当时,县教育局可能为了统一管理,把几乎80%的指标都放到陆圈、鱼沃、刘楼和东明集四个乡镇。并允许它们举办初中复读班,这就是所谓的“3+1”班。
我在第一次参加中考失利后,决定不再走上高中的路,而是转上中专毕业后直接就业这条途径。谁知道“一入候门深似海”,来这“3+1”班学习不仅有全县各校的中考落榜生,还有更多的是上过高中的“逆流”生,就是指那些正上高中感觉高考无望或者高考落榜生回头再复习初中的。真令人想不到这里水比考大学还深啊!我先后转战这四个乡镇的三个学校,才最终得以成功。
在这三年的艰苦岁月里,每个人都经受过用言语无法形容的经历。披星戴月勤奋苦学,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早晨,我们都是四五点钟就起来,经过简单的洗刷之后,就跑进教室开始晨读了。读英语,背政治,念课文是必修课。之后,从上午一直到晚上就陷入了题海战术当中。老师出了发卷子让大家做题,就是讲解易做错的题。夜里在十二点以前几乎是没有回宿舍睡觉的,九点半,学校熄灯后,大家再点上蜡烛,挑灯夜战,一直到深夜一两点,甚至三四点。一天到晚,除了匆匆忙忙的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外,几乎全都呆在教室里学习,没日没夜的学得天昏地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越临近考试,学习气氛越浓了。别人都是这样,你如果不倍加努力的话,别人很快就超过你的。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月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那时候,学校每月都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对前50名的同学用一张大红纸进行全校张榜公布。每次都有180以上的人进入红榜当中,因为学习成绩都很集中,分数并列的太多了。
到5月份预选考试的时候,竞争就更加激烈了,全校只有70个指标,却有400多个人参加竞争。最后获得指标的学生大多是平时上过红榜的人。但有一次却是例外,那是1993年我在刘楼复读的时候,平时我的成绩并不好,或者说当时我的对手太厉害了,平时考试我从未上过那张红榜的大名单,但是,在最后预选考试中,我竟然以全校第八名的好成绩名列其中。很多的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很惊讶,似乎不相信我,其实,他们谁都不知道,那是我在暗地里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换来的啊!
过了预选这一关,只是获得了一个能够参加正式考试的一个指标而已,艰苦的学习生活不是结束了,而是才刚刚开始。从通过预选到参加正式考试这短短的两个月里,才最后最关键的冲刺时间,大家都不分昼夜地加强学习,为了迎接新的最终的决战。
那时候最终的正式考试分数要求极高。当时要考试的科目只有语文、数学、理化、英语和政治五门课程,前三门课程是每门满分是120分,后两门是每门100分,总成绩是560分,但是有一年中专录取分数线就达到483分,平均每门96.6分,可见当时要求是多么高啊!
像我这样复读两三年就通过考试的还属于少数,有的竟然复读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
“3+1”班是一个时代历史产物,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它成就了一些人,使他们通过参加这种初中复读班的学习,最终跳出了农门,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现在所认识的上班的同学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上“3+1”班出来的。但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一直都是名落孙山,始终无法摆脱头朝黄土面朝天的以农为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