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吴军 共读营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鹅芙

Day 1

书名:《见识》

第一章: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1. 最近在读的书,总结到最后总能发现是关于人生最大的奥义-为社会做贡献,从社会对自我的肯定和乐于给予的爱,形成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本书的开篇不谈书名,直接就谈人类内在的幸福,让我不禁好奇,继续往下翻阅。

2. 对于作者讲述的无论多忙都会每年抽一个月时间和家人外出旅游,更提到莫扎特人生生命的深度,让我想起刚刚结束的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人生由四维组成,高度、深度、宽度、温度。作者和家人的其乐融融以及莫扎特对故乡的深远影响,无不在表明着人生不可能只关注在一个维度,例如为了事业高度放弃了家庭这样的反例。多方位的平衡才能构成和谐的内在和外在世界。

3. 我也因为本书作者的知识普及,明白了很多中国富豪不愿意捐钱的原因:因为看不到做这件事情的影响力进而不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得幸福感。因为对个人成就的肯定,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是在给与。

4. 成年人很明白这个世界没有公平一说,你的出生很大程度决定了你能达到的高度。对于想要跨越阶层的有志青年来说,首先的要点就是要认清楚现实。往下的通道永远很宽,稍微不注意多抱怨几句你就能往下走。你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别忘记比你高层的人同样也在努力。比较庆幸的是,绝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处在松懈的状态。

5. 对于年轻的你,在自己身上的投资和职业上的进步 ,好过投机取巧去研究不定性的股市。我可能就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于有代沟还在用30年前传统思想的父母的行为,有时候会嫌弃和心疼。既然这样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吴军老师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你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新思维和新理念传递给父母,把读书心得告诉父母。可以买书给他们一起读,一起讨论看法。如果和父母的电话无话可说,那就这样去做吧。

6. 读到“向死而生”这一章节,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我小时候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排在了死亡的队伍里,无非是谁早谁晚的问题。这个观点在本章节得到了验证。结合了之前看的《前世今生》,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你意识存在于当下的这一刻。

Day 2

第二章:人生需要做减法

1.    人类的天性喜欢增加不喜欢减少,给人生做减法,就相当于我们平时说到的“断离舍”。看过《极简生活》,要定期清理自己的物品,做到少而精。物件的购入也要斟酌之后再去采买,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行为。

2.    对于书中所说印度人相较于中国人能在公司里有更高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的选择性不多。既然没有这么多的选择,那只能一股脑儿往唯一的晋升通道上爬。因为看似很多的选择,其实是需要个人舍弃一部分东西去获得的最终选择。

3.    俗套的社会需要林黛玉式会作诗的人存在,因为有了她的点缀,才会有很多的独特性。现代的潮流标新立异的很多很多,但万花丛中也有能分辨哪些是饱腹诗书的林黛玉。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描写王菲的文章,作为一个明星当然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她首先做的是爱自己,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不去在意世俗的眼光。可能刚开始大家不容易接受,但一段时间的沉淀,有内容会作诗的人才会长存于世间。

4.    捡西瓜和捡芝麻的区别就在于眼光格局的不同,其实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审视,看看生活里的自己会不会过于在意蝇头小利却对大糖果视而不见。就像在我们周围的双十一特价优惠;每年过年大家凑活在抢红包等一些走流量活动。我没有参与捡芝麻的活动中来,可能就是因为我有点懒,花我这么多时间还不如看几页书消化一个观点成为自己的,在工作专业上更加精进。这个观点同时也提醒我,看看自己平时在做些什么,把注意力和时间放到重要的事情上来。

5.    生命有限,我得知道我必须有所舍弃,顺其自然。跳出一般人思维,重新审视人生,可以不做的事情有太多。接着,把几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成啦。

Day 3

第三章:谈谈见识

1.    关于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科研对于天才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分析成果,并没有非常明确地证明他和普通人是有较大差别的。科学家猜测这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周围环境、认识、见识、勇气上多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吴军对于爱因斯坦和常人的最大不同,他认为有三点: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做白日梦不收思维约束、一个有恒心的人愿意花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原生家庭我们不能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现在所处和进入的环境,以及和更高认知维度的人在一起影响自己,去接受更多想法更新自己的认知。

2.    “人生是马拉松长跑”这句话其实是给我一种潜在的鼓励,犹如我一直坚信的,只要去做,对于现在和将来我有改变的能力。过去家长灌输的赢在起跑线上,一朝落后,朝朝落后的想法,其实他们在给孩子压力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生怕他们受挫折,这其实也是造成之后心理承受不了的原因。

3.    之前一段时间的自己很迷茫,迷茫地开始慌忙寻找到底什么工作才是自己人生的热爱,同学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你多出去看看,看的多了,你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也正符合最近从易仁永澄老师那儿学到的:想不要自己要什么就不要瞎想,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你见的少了呗。这就是所谓的见识,格局不到,在低纬度瞎忙活,看到的想到的只是一小块的东西。

4.    阅读,在能拉近双方距离,找到共同话题,也更容易帮助你找到同频的伙伴。我更喜欢也更觉得线下和另一个人的见面沟通,可以更清楚地接收到对方给你带来的感受。我很幸运,在线上的读书活动,就已经能认识到一位同频的小伙伴,因为阅读有了共同话题,会时不时交流双方的想法。对于阅读纸质书,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思考,在接收到更多观点的同时,也能审视自己。

Day 4

第四章:大家智慧

1.    由于基因的限制,也在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下,我们很难同时交往超过150个人,观察一个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圈就行了。世间最难得的是遇到一个懂你的挚友,一个人的前行总是迷茫和孤独的,风雨同舟、梳理疑惑可以帮助你在前行的路上走得很远。

我发现不论是我还是周围的伙伴,越长大越不容易相信一件事情。你去向成长的方向靠近的路上,可能会遇到自己犹豫不决但又一下子想不出缘由的事情。我的小伙伴就一步步用语言引导我,提出一个个问题,帮助我慢慢梳理,让我发现了自己犹豫的原因。所以遇到和自己相同目标的并肩前行的益友是人生幸事,也是我的一大财富。

2.    我以前一直对在市场上客户已经高度认同的品牌每年还是继续投入做广告有些不解,看到雅诗兰黛、兰蔻、香奈儿等品牌的广告,想到人家在同行界都有一定的基础地位,怎么还会增加成本在广告上呢?本书解答了我的疑问。原来每过一段时间,品牌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提醒大家的它的存在,加深对它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爆款效应”。

这就像我们现在的朋友圈效应,不能天天去展示你的存在,但是时不时地刷新一下你的存在感,展示出自己的价值,让别人记得你,那到了人家有需求的时候,来找你就是顺其而然的事情。

3.    不论是谷歌“将有用的信息传达到千家万户”,还是现在作为社会人,给他人提供有用的帮助,重点都是在“有用”两字上。归根结底,这个社会还是认可你的实质内容,有实力、与众不同,才是远行的必备条件。而且事情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比自己一股脑从还未梳理清楚的知识体系开始学习更快速和有用。

Day 5

第五章:拒绝伪工作者

1. 如果让我列出一份工作上的To do list,我应该能列出一大长串来。但没有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想要正在提高效率,不是多做事,而是应该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优先完成它们。也许就算你列出了To do list,也只是麻木地开始随意的一件工作。梳理工作,分清主次,哪一件是紧急重要的就着手开始做。在被指派任务的过程中,任劳任怨地完成已经不是这个社会需要的,你需要思考,加入你的想法,这才是用脑子去完成事情。

2. 所谓10000小时的努力,我想这不是通往成功唯一的充分条件,而是必备条件之一。当然,环境、运气、思维方式这几个因素也必不可少。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并不是只在重复简单底层的事情,同时要注意总结教训,学会请教。

当我想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此章告诉我同时也结合着最近学习到的一些经验。首先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就是愿景-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要有阶段性的目标;有了阶段目标之后还要有战略和战术,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便于自己达成下一个目标。对了 ,别忘了给自己完成目标打分,并说明原因。

3. 书中和我说“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我想这得是多大的理性压的住自己上冲的火气, 并能从中梳理出合理之处给自己宽慰。当然,难做就是应该学习的地方。

4. “虎头蛇尾”这个词即使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开头以及草草的结尾,因为生活中你必须要去做一件事情,既然自己已经走了九十九步,为何不把最后一步走完呢?当然,这可能是人的天性,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但有时候工作中赢过他人的就是这样一个好的细节。世界上,做的还算过的去的和前1%的人相比,可能就差这最后几步。

Day 6

第六章:职场的误区和破法

1. 对于真正有意义的物件,宁可出高价去得到,也不因为价格而磨蹭。这一点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既节省了时间成本,自己也会因它的高价值而珍惜。就像谷歌公司对于行业里数一数二的精英,就会用这样的方法去聘请,帮助公司创造出一般人创造不出的奇迹。对于大多数员工的年轻员工,虽提供不了更高的薪酬,但是会给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空间。这也是给了创业者以及为人者的建议。

2. 对于刚毕业的前几份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让自己快速地成长。在最短时间里了解全行业,并有一颗开放的心。

3. 对于苏联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发明的5个“朗道位垒”分级,这是他对物理学家的分级,同样也是职场上对职业工作者的分级。最初级的五级工作者-熟练运用知识技能独立完成工作;四级工作者-有领导力和在工作上把大问题化小的能力;三级工作者-独立带团队做出产品利润并带有判断和营销能力;二级工作者-做出之前没有的东西;一级工作者-开创一个产业。

4. 分清楚工作和职业的区别,对于管理者而言,重要的并不只是盯着眼前的色块,应该要退两步看看整幅画。整观大局,才知道哪里需要修改的地方。这让我想起我的老板娘,我们一直认为她太累,要了解掌握很多我们正在做的东西,前辈们倒有私下说过做老板轻松一些让我们在原则上做事不就好了。这也许是她的性格,也是对整个公司拥有大局观。

5.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所以远大的目标还是要有的,如果追求的层次在中下,是不太可能有大的所成的。人文教育、博雅教育虽不是直接的工作技能,但后期更利于突破职业天花板,更类似于商鞅建议秦王的帝道和王道。而学习了一个好的专业的人,不过是掌握了一些霸道而已。

Day 7

第七章:商业的本质

1. 吴军讲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拥有电视、相片、VR等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身临其境现场,但同时这些科技为我们节约的时间和金钱,又让人们从线上重新回到线下,从虚拟回到现实。但作者也是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总结概括,对于未来的科技发展,人们是否还是会回归现实享受现实,亦或是像电影里一般,沉溺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自拔,或者那个世界成了真实的世界,那也是没有谈论到的话题了。

2. 对于经营的和管理的秘诀-不给选择,这一点我很认同。人无完人,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调和众多人的胃口。所以还不如不要让他们知晓有其他多余的选择,节省了自己的成本,那么他们就只会在固有的选择里选择、在既定的道路上行走。这就是第二篇里印度人的生活里没有过多的选择,幸福指数反而很高的原因。

3. 市场上最适合群众的是经历过商业三阶段的产品,就像特斯拉,电动车在之前从未出现过的概念性汽车。虽然第一代不是特斯拉生产,是美国通用汽车的杰作,但不能阻止人类的进步,为后续的汽车行业发展使劲推了一步。这一发明是一个毛病很多的革命性发明,不足以引起世人的注意,但对相关技术敏感的人就关注到了它。第二阶段解决了技术问题,让人们看到了能解决实际需求的好处,但还是价格承受不起。第三步解决了价格问题,和平常使用的产品平价了,这就能做到普及大众,这就是在市场上成功的。

Day 8

第八章:理性的投资观

1.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就像我自己是一个金牛座,稳定的金钱能给我带来安全感,也让我心里踏实地清楚我为什么需要这些钱。当人生做出重大选择时,就像当时来上海的我,如果我身无分文,是不可能高铁到站,用一个月的时间在上海租了一个小房子安心的面试合适的工作并半旅游上海的。

因为我知道经济是一切的基础,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在当下没有钱是寸步难行。所以对于很多人学习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的退学创业或者是一激动就先斩后奏的行为,其实他们是没有看到因为这些成功人士是先找打了赚钱的途径才毅然退学。就像我之前认识的一位朋友劝我,如果在没有找到你想做什么的时候,不要着急地辞去工作。因为之后你有可能就会陷入不停在寻找所爱,一直在入职和辞职的恶循环中。倒不如想好再去实践。

2. “前半生用命还钱,后半生用钱换命”对于这句话我看到我身边的同事深有感触,也从昨天和一位设计师的交流中得到一些感慨。同事是一位很拼的女生,可以一直加班到第二天,洗个脸接着上班毫不犯困。我自认我没有她这样的精气神,也不愿意用将来的健康兑换现在的金钱,所以我现在决定去锻炼也是有想法去增强体质。对于工作和休息,我认为其实都需要一个平衡,不能太过,也不能让自己无所事事没什么成就。

3. 对于花钱是调动社会资源我很认同,你用你赚取的金钱兑换成你想要的资源。当然,钱这个东西花出去不是让你徒增烦恼,而需要花得其所。就像我认同作者的买房是刚需,但不能在降低生活品质的基础上给父母压力。对于奢侈品我也无爱,高品质、有设计感个性的单品不一定需要很大的品牌。

4. 对于适用懒人的投资方,我之前也有过这方面的涉猎。其实“指数基金”是对于小白和上班族的很有规划的一个投资,我对他进行了整体了解之后,就打算把基金定投当做储钱罐来使了。当然,不能忘记时间带给你的复利作用。

Day 9

第九章:好好说话

1. 沟通是一门艺术,就吴军老师的演讲来说,到最后一看时间来不及,就提高语速,试图将全部的内容塞给听众,这样其实对方能接受的内容就更少了。让我想起了平时在与客人沟通时的微信交流往来,我的手里可能有一把客人想要的东西,刚开始我为了做完这件事情,一股脑儿地把东西全部丢给客人,以为对方可以很快接受了,其实不然。后来有经验者告诉我,当丢出一个东西的时候,问问对方的想法,这样能缩小他的需求范围,让对方觉得你更专业,也是更深入沟通的方法。

2. 做一件事情要明确目的,不因情感而影响了你最终要做的事。就像原本张三的目的是和李四沟通,因为李四没有听到,变成了两个人的吵架。李四还拉了个王五来证明自己真的是没有听到,其实这样一开始想要沟通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让我想起了之前阅读的一本书里一对年幼姐妹为谁先上卫生间而争吵,父亲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两个姑娘花了20多分钟争吵并脸红脖子粗地想自己为什么先上的原因,却不知在这这时间里,两个人早就能上好卫生间了。

3. 对于承诺他人去做一件事情时,除了尽心在做事,重要的也是后期结果的反馈。我自认之前为我的客人去确认大理石板面3-4周后品牌方是否有回复做跟进,也和客人说好了这个情况。但因品牌情况可能要3个月左右才有板面照片的回复,我却想当然没有回复客人这个品牌反馈结果,却让客人到头来询问我。这就是需要进步的细节方面,就像前文说的,5%的人和偏普通人差别可能就在这最后一步。

4. 讲道理,并不是要如何的巧舌如簧,最重要的还是要拿出过硬的事实,一切变得有说服力。把冗杂的文字变成精简的文字,讲出重点,才能让听众更容易认同和接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