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解析《论语》——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
【原文阅读】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①,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名词解释】
①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全文翻译】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简要分析】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才能够使生活获得幸福,事业取得成功。本章之中,孔子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当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和他谈道理,而是从实际出发告诉他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孔子是从为政方面来具体阐述的,尽管如此,他所说的道理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想要做一个好领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告诉仲弓要“出门如见大宾”,这其实是很高的要求,就是说出门工作要像去会见重要的宾客一样,严肃恭敬。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不管是领导也好,普通职员也罢,要想有所成就,敬业,也就是认真地对待本职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对工作如此,对待同事也应如此,只有尊重别人,你才能获得别人的敬重。这一点,对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恭敬诚恳地待人接物,严肃而不摆谱,尊重每一个下级,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觉得领导足够重视自己,才会心悦诚服。这是一个很深的学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做一时容易,时刻保持这种态度更难。为其难,才更富有价值。
接下来,孔子又告诉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做事原则,也就是“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奠一样。这句话放在现在来说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有强烈责任感,克勤克敬。这个原则,是说给领导者的。不管是在组织还是企业中,领导都是机构的核心,领导的责任感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一个领导,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从而凝聚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
做领导的还应该能够了解和体谅下属,因为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取得成功。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启示人们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也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在与下级相处时,领导者应树立一种平等的观念。自己觉得困难危险、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好不要推给下属。当然,孔子的话不仅仅是对于一个领导而言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句话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这段话,核心是一个“敬”,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就能做到任劳任怨,而不会怨天尤人。一个常常抱怨这抱怨那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成功的领导者不会抱怨外在的环境,而是会去努力创造条件改变环境;合格的员工不会抱怨工作困难,他会从自身找不足,虚心学习。因为他们知道,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原文阅读】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篇》
【全文翻译】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简要分析】
此章讲的也是交友之道。以文会友被认为是君子所为。朋友之间相互勉励扶持,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走上人生的正途。
《论语》的仁的第一义是一个人面对自己而要求自己能真正成一个人的自觉自反。真能自觉自反的人便会有真正的责任感,有真正责任感,便会产生无限向上之心。凡此,都是《论语》中仁字的含义。
道德的自觉自反,是由一个人的“愤”、“悱”、“耻”等不安之念而突破自己生理的制约性,以显出自己的德性。德性突破了自己生理的制约而生命力上升时,此时不复有人己对立的存在。于是对“己”的责任感,同时即表现而为对“人”的责任感;“人”的痛痒休戚,同时即是己的痛痒休戚。于是根于对人的责任感而来的对人之爱,自然与根于对己责任感而来的无限向上之心,浑而为一。
经过这种反省过程而来的“爱人”,乃出于一个人的生命中不容自己的要求,才是《论语》所说的“仁者爱人”的真意。即是先有“仁者人也”的反省、自觉,然后才有“仁者爱人”的结论。
在此结论以前的过程,皆是“为仁”的功夫,亦即是“仁”自身的逐步呈露;“为仁”的功夫之所在,即仁之所在。其功夫的关键,端在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反省、自觉;因为只有这样,才一开始便凑拍上了仁,有个真实下手处。
【原文阅读】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
【全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简要分析】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并不难理解,其重点在“美”上。这个“美”字,指的就是别人好的或善的、最起码也是对社会或他人无害的愿望或计划。
“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助纣为虐”。因此,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
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
唐朝有个名叫谢原的词赋家,他所作的歌词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次,谢原去拜访张穆王,酣饮之后,张穆王让自己的小妾谈氏弹唱助兴,谈氏唱的正是谢原所作的一首竹枝词。一曲终了,张穆王叫谈氏出来拜见谢原。谈氏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还精通音律,对谢原写的歌词十分熟悉,弹唱自如。谢原对谈氏产生了爱慕之情。
次日,又为谈氏作了八首新词,谈氏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慢慢就生出了感情。张穆王发觉了两个人的感情,并没有发怒,还主动撮合谈氏和谢原,说:“其实我早有此意了。你们两个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谢原为报答张穆王成人之美的胸怀,和谈氏把此事作成词、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成人之美的盛名马上传开了,很多有识之士都前来投靠他。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管你是伟人,还是普通人,都不例外。虽然各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志向有高有低,再加上每个人的客观条件、面对的外在环境不同,因而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其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理想有追求,并希望成功,却是所有人类能力和价值的共同体现。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应当理解这种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性,重视和爱护这种能力和价值,并设法促使其得以发挥和实现,而不应对其敌视、压制和打击。我们自己也渴望实现理想,达成愿望,其他人也是同样;我们不希望自己追求理想的道路遭到拦阻,别人也如此;我们希望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得到真诚的帮助,别人也会有这样希望。因此,成人之美是成全自己,也是成全别人的一种美德。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成人之美的信念。相反,有不少人看不得别人过得好,对人家的好日子好生活怀有强烈的嫉妒,甚至是破坏的欲望,这种心理是极为阴暗和可怕的。不要说这样做,仅仅这样想,就是小人之举。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克制或消灭这种心理,努力养成君子成人之美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之美是一种道德修养,它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做到。
“成人之美”践行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这种“成人之美”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起来并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就能够做到。另一种是为别人创造条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甚至自己的处境还差一些,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原文阅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名词解释】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全文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简要分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
儒学中的“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需要耐得住寂寞。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最终才获得了成功。
我们都知道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人们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欲望太多内心自然无法平静,无法将精力集中到要从事的事情上去。但是,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专注。修德做学问,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三心二意,肯定是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做事业也是一样,欲望太多、内心浮躁都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
克己复礼,自我约束,不仅表现在这些大事情上,小事中也是同样。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总不能一遇到烦恼就任性使气,与别人争吵,甚至动手吧。那样的话,纵然得到发泄,但却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别人质疑你的修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约束自己,冷静面对不如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而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从“礼”出发,就能至“仁”。
人性中好的一面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礼”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没有谁生而知礼,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才懂得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社会有公众奉行的社会道德,也有法律规范,人们通过对相应规范的学习来约束自我。知“礼”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内心修为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到的。
“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只有内心庄严诚敬了,才可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切身的爱,才能全心投入进去,才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而不会显得虚情假意。否则,即使一时注意了,早晚也会露出马脚。
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
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原文阅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论语•为政篇》
【名词解释】
①罔:迷惘,没有收获。
②殆:疑惑。
【全文翻译】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简要分析】
孔子在本章中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也不能脱离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学习的知识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内容充其量只是一些文字堆积起来的符号而已。这种得自书本与老师的知识,如果长期不用,就不会加以思考,所以难以在大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忘记。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毕业几年以后,如果与所从事的工作无关,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几乎遗忘殆尽。从事文职工作的人,不要说微积分,就连高中阶段学习的函数都记不起来了。
其次,所学知识如果不能思考其中道理,必将无法应用于生活。许多人理论上一大套,但缺乏深入思考,以至于在实践中相当笨拙,就是缺乏思考的缘故。所有的纸上谈兵者,都是学而不思造就的。学习之后,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掌握其中精华,将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洞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见,学习知识虽然很重要,但若缺乏相对应的思考,学到的只是一些死板的知识,很难在生活中应用,更勿论创新和发展了。
光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知识,需要以知识位作为思考的材料和对象,并以知识凝结作为思考的结果。倘若没有积累到足够丰富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冥思苦想,就好比没有加油的发动机在空转,不仅收不到任何效果,还可能带来危险。
这种没有一定知识做基础的空想和瞎琢磨,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既流不长远又长不大。不过思考也得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才能有所收获。若是不经学习,只凭空思考,只是徒费精神。
在孔子看来,天下万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有所得。但在体会之前,必须先从这些事物中分辨出哪些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对其加以学习,通过勤奋的实践,然后再从中有所悟道,这才叫学。等学到了这些道理以后,若是经过反复琢磨和研究,彻底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就是思。
学与思这二者缺一不可,若是只是埋头学习,而不去思索,永远都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领会不到其精髓之所在,最终还是会迷惘不已。但是,若是每天都不去用心学习,只知道胡思乱想,最终只会落得个身心疲惫,终日惶恐不安。
由此可见,学习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思考,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弄透彻;在思考之前得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索出来的东西才有价值。这两样无论是偏废了哪一个,都很难获得真正的学问。
在现代社会,为政者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修养,走出故有的狭隘经验的盲区,避免成为故弄玄虚的空想家。为政者只有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才能参悟为政之道,造福于一方的百姓。
【原文阅读】
子曰:“由①!诲汝,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名词解释】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人。
②知:作动词用,知道。
【全文翻译】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简要分析】
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子路其人,为人比较直爽,说话有点口无遮拦。孔子在此处与他的对话,也有些许的呵斥成分。这是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是他“因材施教”的又一例。
孔子告诉子路,做学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做学问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天下的知识何其丰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人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但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强装知道,这就有些不知羞耻了。人们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地进步。
做学问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如我们很难分清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而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则是治学时最难的地方。
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啮缺和王倪的问答,其中王倪的回答就很诚恳。当时啮缺一共问了王倪三个问题,第一个:万物是不是有着共同的标准?王倪答道:我怎么知道!第二个:你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第三个:万事万物均不相通吗?王倪依然答道:我怎么知道!对于这三个问题,王倪的答案都一样,均是不知。虽然他也想试着讲讲自己的看法,可他确实不知道,只有如实回答了。王倪虽然没有答上一个问题,但是他的诚恳却让啮缺兴奋不已,因为他知道王倪是真心向他求学的。
曾有心理学家指出,那些平时动不动就喜欢说“我知道”的人,很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通常都比较虚伪、不真实。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得诚实许多,也更受人们的欢迎。
孔子所以强调何为知与不知,就是为了能让绝大多数的人明白“学而知之”的道理。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知道如何学习和质疑。而掩饰自己的“不知”,只会遮蔽住我们的双眼,失去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寻求不到真正的智慧。只有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才能破除求学路上的重重障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起来相当容易,可是真要做起来的话却是难上加难。对于为政者而言,更需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虽然身处高位,但也不能事事尽知。因此,为政者在作决定之前,最好能够得到多方论证以后再行实施,减少犯错的概率。倘若为政者只凭主观臆断而无视他人的意见,就是对大众的不负责,实非合格的领导者。
都兵剑,号卧牛斋主,桃园书画社社长,剑兰客厅掌门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作品被称之为“兵剑书法”。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太行之巅一一山西陵川。都兵剑先生曾戎马军旅20载,后创办“北京鸿都书画院”并担任院长,研究探讨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兵剑先生先后发表书法专集《翰墨剑情》、《兵剑书法作品集》,中篇小说《岁月留痕》,回忆录《剑行》,散文集《手机上的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是当代行书名家,都兵剑先生的行书被誉为当代流体行书名家,可以说都兵剑先生把行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都兵剑先生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来说,自然与古朴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著名书法家、当代书画家、书法教育家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自幼喜爱书画,坚持50年临池不缀。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行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2021年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北京大学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这样评价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兵剑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兵剑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兵剑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兵剑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兵剑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兵剑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兵剑书法铁书银钩,韧如精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