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与自信——输不起,就创造挫折教育?

2020-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芬兰童年

【开篇】

每天早上醒来,当你打开手机微信的第一时间,会不会常看到朋友圈某人在6点钟发圈:又是美好的一天!奥利给!我们经常会主动和被动灌注鸡血和鸡汤,以便我们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和解释我们已经获得的成功。在70后80后靠赛跑和竞争获得资源的时代,我们已然习惯了在奔跑中喝汤。这碗汤也通过基因遗传给我们的下一代,00后和10后们在父母给创造的优越环境里,开始自己赛道的奔跑。然而奔跑中,我们和孩子都可能会遇到不奥力给的时候。

【社会事实】

据报道,2020年6月,常州市一小学生因作文被老师批评“缺少正能量”,翻栏杆跳楼自杀。10年前,新闻里报道自杀的多是成人,而如今经常从新闻听到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轻生事件。作为父母,我们感叹生命教育缺位的同时,也意识到孩子的挫折教育是如此的被需要。孩子仅仅就是被父母训斥,考试成绩不理想,手机被没收,这些在我们曾经看来如此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成了孩子生命凋谢的重要理由。一旦发生类似事件,社会舆论开始评论孩子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还有不同的声音会指向学校教育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悲伤的同时,我们有没有问过:孩子的内心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例子】

当然,轻生事件相对来说是少数行为,但是在生活中,“输不起”是孩子成长中一个巨大的屏障。馨雅的爸爸妈妈是留在北京的高学历北漂,大多数时候是夫妻两个人带女儿。女儿馨雅是所有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性格乖巧可爱,考试在班级第一名,从未被老师批评过,也被选为班长。有一天,馨雅拒绝上学,妈妈从未遇见这样的情况,耐心沟通后馨雅了去学校,之后连续1周,馨雅都情绪不好,早上哭哭啼啼,怎样也不愿意上学。后来馨雅的妈妈跟同伴那里了解到女儿因为考试错了一道数学题,被老师把班长职位撤职。女儿从情绪和面子上都过去不去,所以就是不想去学校。母亲意识到女儿从小就是在一个从未被批评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面对被批评和撤职两件事,她认为自己是失败的。不能做班长和被批评这件事让孩子失去了去学校面对的信心,因而她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数学的兴趣。

【提出问题】

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什么才是自信?

自信是相信自己有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因此很多家长想创造挫折给孩子,让他们在“挫折教育”中获得成功,并赢得信心。

难道当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自信吗?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它是一种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而不是只体验成功才能获得的,很多时候,在失败和挫败中也能获得自信。

【观点123】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是也许出自于我们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成功是否一定要赢过别人才算赢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 同时,失败可能仅仅是未能达成预设的目标,但是,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如果在生活中能经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他们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和孩子讨论自己处理失败的方式及心路历程,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除了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混淆,在对“爱”和“挫折”的理解上我们也容易出问题。

说到“爱”孩子,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竭尽所能,为心肝宝贝打造一个“无障碍”的环境。这种“万千宠爱集一身”的现象,让许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也意识到了溺爱孩子的危害。可是对于挫折教育,一些家长会人为地为孩子设置障碍、与孩子较劲、让孩子服输,甚至以针尖对麦芒的手段“打击”孩子,希望通过这些严厉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只是能理解父母这种苦心的孩子恐怕少之又少。10岁前的孩子会经历人生中的无数个第一次,而每个第一次都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如果缺少足够的理解、支持、沟通和温情,其伤害一定会大于益处,这种“整”孩子的方式,是在故意给孩子制造“创伤性经历!”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良好的挫折教育需要建立在恰当的教育程度之上。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首先考虑孩子的年龄和他的承受能力,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水平都不一样。同时,每个孩子由于性格、环境的不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挫折教育要做的仅仅是还生活的本来面目,顺其自然的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顺逆、苦乐。父母的作用既不是为孩子铺就一条虚假的坦途,也不是一味地制造坎坷,而是陪伴孩子走过他的人生道路,给他自然生长的环境。不以打击孩子、挫伤积极性来给孩子制造挫折;让孩子自己面对事情,不要替他面对;孩子受点打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让孩子懂得挫折的附加值和意义比挫折本身更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