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3)——白虎加人参汤
三、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是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一味人参。《伤寒论》原文168后面提到: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虽然这是关于白虎加人参汤原文中提到的禁忌,但白虎汤同样适用。说明应用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时应注意季节性。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白虎加人参汤在夏季适用。但是在秋冬寒冷季节,当确实有胃热弥漫的症候,仍当以辩证用方为准。
白虎加人参汤的原文有以下5条:
①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温饱,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③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④ 伤寒,脉缓,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当发汗,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从以上五条原文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成因为:外感病汗吐下后,邪入阳明,或伤寒邪气自传阳明。
主症和病机为:一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是阳明胃热炽盛,里热外蒸,邪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所致。这可以用身大热来形容,但如何理解“无大热”呢?可能是因为里热盛,迫津外泄,汗出极多,使外表之热得以宣散,扪其肌肤,反觉无大热。但从口燥渴、心烦可知,里热殊甚。二是大汗出,这是里热逼迫津液外泄所致。三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燥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也就是说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共5条,每条都提到口渴,这是因为里热伤津,津伤则引水自救,故见口渴;热盛耗气,气伤则不能将水化为津液,故饮水数升而口渴不解。四是脉洪大,这是里热炽盛,鼓动气血,使气盛血涌,血脉贲张所致。但洪大脉有来盛去衰的特点,来盛提示里热邪气盛,去衰提示人体的津液和正气已经有所耗伤。至于背微恶寒和时时恶风,则是由于阳明里热太盛,汗出肌疏,汗孔开张,不胜风袭所致;同时也有大热耗气,气不固表的因素。这里既非太阳表寒,也非少阴里虚。
后世的温病学家,称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是,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现代编写的一些方剂学讲义,一般也称白虎汤证是四大症状。其实在《伤寒论》里,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的,原本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现代运用和白虎汤基本相同,但辩证当属于阳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者。此外还用于治疗消渴(如糖尿病、尿崩症、神经性多饮多尿症等表现为多饮多尿者)。
原文221、222、223条均是阳明热证误用下法后的变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误下后热郁上焦胸膈者,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221);误下后热留中焦,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者,治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误下后热入下焦,水热互结又有阴虚者,治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这就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所说的“阳明起手三法”。热在上焦,离肌表尚近,治用清宣;热在下焦,离下窍犹近,治用清利;热在,中焦,往外不能宣,往下不能利,于是便用辛寒折热。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治疗原则,这对后世在清法的应用和发展方面有着深刻的启迪。
未 完 待 续
往 期 文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