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随笔‖从庄子出发探寻孤独(4)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429人  一道

一个人产生孤独感的第一个前奏,是从集体意识中挣扎出来。

对大部分人来说,集体意识是一种温床,因为感到安全。但对少数人,集体意识更像一片沼泽地。他们陷在其中,却又不想完全沉没,因为这会带来呼吸困难的窒息感。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用尽力量,战战兢兢地与集体意识划开一条界线。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中突然耸出的一座孤岛,或许,更像水面上的一滴油。

界线很模糊,并不像上面比喻中的那么鲜明。很显然,除非像陶渊明这样的息交绝游之士,没有谁勇敢地主动从集体中析出。我暗自想了许多词汇,但最后还是感觉一个“浮”字相对比较合适。浮意味着,个人虽然和群众的汪洋大海紧贴,却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暧昧。

这种“浮着”以一种矛盾又现实的方式存在着。一面本能地处在集体意识中,一面又想从集体意识中逃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没有丑的对照,就无从谈美。同样,没有集体,也谈不上自我。这对熟悉道家哲学的人很容易理解。

但集体和自我并不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那样分不出先后次序,无论别人是否认同,我自己都要旗帜鲜明地认为,集体必定是先于自我出现的历史事件。正如地壳的压力在漫长的时间里,会把碳挤成金刚石,集体意识也会在漫长的时间中,挤压出自我意识。

问题是,集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第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处在进化史的哪个时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和别的同伴,有那么一点不同?

这些问题,说实话,因为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所以只能在逻辑上推测,世上并没有任何答案,可以权威自居。

不过,既然自我意识是集体意识的挤压产物,那么思考一下集体意识的形成或许有所帮助。如果可以把没有任何意识的头脑看成一张白纸,那么除了本能之外,画笔又握在谁的手中?

生活。

任何思想,最初都来源于生活的实践。因为吃了一个颜色鲜红的蘑菇,差点被毒死,那人就会“记住”这种蘑菇不能吃。因为偷吃蜂蜜被蛰了一脸包,那下次偷吃蜂蜜的时候就会拿上一条树枝保护自己。

这些连常识都算不上的东西,也许会让人发笑。但实际上,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屑一顾的努力探索。因为任何最简单的知识,历史上可能都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就在上个世纪,鲁迅还曾愤怒地讽刺说:“在中国,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有了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还是这个样子,何况没有桌子也没有火炉的洪荒之世呢?

这些无名的牺牲者,也许用一条命或者几条命才换来一条“不值一提”的教训。

大概就是这样伴着血泪中,人的知识才一点点积累起来。所以这些知识很重要,而又因为这些知识是在“踩刀尖儿”的实践中获得,集体中的“老人”自然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因为老人意味着丰富的经验,而在最初的时候,经验和知识几乎可以划等号的。据研究新石器时期的专家说,原始的村落里,所有的房子都围着一座中央大房子。大房子除了用来共同商议大事之外,平时就给氏族中的老人们居住,同时也是老人教育幼儿的教室。

幼儿是新生命的承载,老人是播撒知识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所以,说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实际上并不准确,一切文明大概都不缺乏这种美德。因为无论是老,还是幼,对集体的生存都至关重要,自然地而不是人为地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

没有知识的积累,无法有思想。因为思想是知识的发酵。知识是米,思想是酒。尽管有米不一定产出酒,但没有米,肯定酿不出酒。我想,当知识在一点点积累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个质变点,促生出集体意识。

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也许会感到很奇怪。不是说人一直生活在集体中,怎么会在过了那么久之后才产生所谓的集体意识呢?

有些问题听起来像是个问题,但稍微一想就不是问题。生活在集体中和产生集体意识是两回事,就像你在公司中,尽管领导天天教育你是集体的一分子,但你好像并不认同。

一个问题是,谁是集体意识的制造者呢?如果你认为我上面的话不全是胡说八道,那么很自然的推论是,集体中的老人们。

因为他们是集体中的“知识分子”,大部分知识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干宝的《搜神记》上有很多神话,其中一个是说神农氏辨百草的时候,并不是用嘴巴,而是用一条红色的鞭子。这条红色的鞭子,合情合理,因为可以让我们理解知识的获得需要付出鲜血的代价,但这个执鞭的神农氏,一定是皱纹横生、鬓角斑白的老人。

这群原始的“老人知识分子”也许为集体意识贡献了许多,但并不是全部。因为老人们尽管有知识优势,却无法避免身体的孱弱。

另一部分,来自领袖。最初的集体也许没有所谓的独裁者,但一定有领袖。这个领袖,与后世的皇帝差别很大,她/他们也许知识不足,但身体健壮,能够在风险来临之际,给予集体实际的保护。

如你所知,一个集体,在突发事件中出现一盘散沙的状态,对集体的生存,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后来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条规律。比如有一个寇准、岳飞,可能就有N个王钦若和秦桧。

领袖们的产生,无论是女领袖,还是男领袖,最初不是依靠人来选择,而是神奇的“自然之手”。因为人类的发展,并不是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我们要遵从规律。

首先是自然规律,其次是社会规律。既然最初的“社会”规律还非常粗陋,那么自然规律只好一身二职,担负着双重责任。简而言之,这个规律的原则只有一条,朝着最有利集体生存的优势发展,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老人们因为掌握知识很重要(过去),幼儿们因为担负基因传承的使命很重要(未来),领袖们因为要保护现在的集体生存也很重要(当下),但幼儿们并没有能力制造集体意识,所以如果有集体意识,必定也是领袖们和老人们共同的心血结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