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国内科研
从科研经费使用的角度,大部分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仍然在为科研经费问题困苦不堪,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环境变好,国家在科研方面的财力不断增强,按理说经费不会成为科学家的绊脚石,但是中国的科研体制独特于此,是由行政型学者掌握着主要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经费的大头都来自于国家***计划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只有少数有实力背景的科学家享受。获取科研经费的渠道除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外,地方级的和公司层面的以及基金组织的就非常少了,公司对科研的长期投入并不感兴趣,他们要的是短期可获利的的技术。而基金组织基本上是空白。
再从科学家的成长来说,从国外很多成功的科学家来看,他们都是兴趣驱动着从事这一事业,是他们小时候那种我要当科学家的梦想驱动他们的吗,这个肯定不是,是他们在大学与研究生期间受到了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熏陶,在象牙塔里他们在教授的带领下进入这行,激发了对研究的兴趣,发现人世间还有这么美妙的东西。事实上唯有兴趣的驱动才能坚持不懈地做科研,有的人甚至在一个小的领域奉献一辈子。而国内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已经背离了训练引导科研实践的过程,几乎成为导师免费使用廉价劳动力和学生为了寻求好的就业机会而需要获取一纸证书的交换程序。
从公众对科研的态度角度,大众容易走向极端,一种是盲目葱白科学的力量,神秘的认为科学可以无所不能,另一种是认为科研无用,这种在大众心理中占了大多数,他们认为你搞半天科研,没有实际的产出,还不如我们一个卖衣服的赚的钱多带来的社会效益明显。所以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大部分家庭培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读书时什么都学,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最终可以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每个孩子都一样,家长都忽略了孩子自我的特质天赋。
从我来说,小时候没有做过科学家的梦,小学成绩一直是第一名,那时候理想是成为书法家。初中的时候接触了物理科学,对牛顿伽利略产生崇拜,慢慢的理想转变为想成为物理学家,还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大家互相写通讯本本,我在上面写的理想是为中国获第一个诺贝尔奖,现在看来当时志存高远,现在的我不敢面对当年的我了。经历了高中的平庸,然后升学进了一所非著名大学,对科研的理想直接抛到九霄云外,尤其在大学里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应付作业与考试,连科研基本的认真态度都丢弃了。后来读研的时候,接触了导师的科研项目,都还刚刚对题目有了自己的看法,觉出一点美妙之处,就匆匆要毕业了。虽然导师极尽挽留,但是我知道我在这里不会有提高,只是混资历罢了。到了今天,参加了工作,曾经与科研短暂的相识后算彻底离开了科研。现在还会从网上看一些开放课程,心里还是充满对理想中科研环境的向往,或许一段时间后我会重回科研,踏实地做一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