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心理想法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24-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灯塔小居

我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捧起一本书,从开篇到结尾,一字一句地细细品味。

世界之大,无边无际,仿佛星空中的繁星,难以用有限的言语去描述。其中生活着的人们,“现居人口”来统计的数据,对于我仅仅是一个数据,我想象不到它实际有多庞大。那么多人,大家内心世界里的喜好和追求,又怎能仅凭数字来衡量呢?

我想知道的读书的人会有多少的话题,似乎变得宏大而模糊。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书是否还能占据一席之地,我是说纸质出版的书籍,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为阅读留出一片宁静的天地?

晨书

再进一步说,即使我们没有时间去阅读纸质书籍,那么电子书呢?那些经典的名著,它们以电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否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激发我们的思考?

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你是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阅读天地,让心灵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三毛也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负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我这个人,如今既有闲暇时间,又有书。无论纸质书籍、电子书籍,还是打印的、复印的、手抄的,皆为我所拥有。然而,拥有书籍并不等于热爱阅读,闲暇时间也不等于阅读时间。那些没有书籍的人,更不能因此断定他们不看书、不喜欢书。

我说的有些绕口了。

就在不久前,我翻阅了两本书籍,其中一本名为《儒林外史》。这本书我看了好多天了,还没有看完。曾几何时,我读书的速度可谓风驰电掣,虽不能与林黛玉的一目十篇相提并论,但一目十行亦不在话下。那时的我,沉浸在书的故事中,如痴如醉。

但是,这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让我错过了故事的细节,也忽略了作者的才华横溢,文采斐然。虽然自己学识浅薄,有些地方很难表述,但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想起那些年,我白白浪费了无数阅读好书的机会,为什么不认真看一本呢?真是追悔莫及。

读书

年龄,我觉得是一条无形的河流,将我们带向不同的生命阶段。如今的我,不再刻意追求学习的广度,不再热衷于摘抄与研究,却在这不经意间,收获了内心的沉稳与宁静。

我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每一篇文字之中,不问其间的起承转合,不究其过往的点点滴滴。在放下书本的那一刻,我确保自己已经完整地领略了其中的韵味。

不知何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现在阅读,我会身边放一支笔,看到精彩部分,会将所思所感付诸笔端,记录下瞬间的感悟与思考。这让我想起了单田芳老先生那富有哲理的开场白:“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我没有引用完整的对联,主要是觉得这句评书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此刻的心境。

当我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所有的声音、所有的事情都如同过眼云烟,唯有书中的世界与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用最时髦的词汇来形容,那就是——我在与书中“共情”!

一本好书,如同通往神秘花园的秘密之门,引领我们踏入知识的殿堂,探索未知的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逐渐明白,世界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文化,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开始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

我忽然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活法,我们开始用同理心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

一个人的阅读历程,就像是他一步步积累的人生高度。脚下所踩的书本,如同稳固的基石,支撑着我们攀登知识的高峰。通过读书,我们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能力,可以随时抵达心中的任何角落,探寻那些被岁月掩藏的美好。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是心灵的食粮。我还是觉得每个人花点时间能多读几本书,它会伴随你不断成长,不断拓展视野,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