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痕(素材)爱与生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摄手记 3丨山中吃货 那些纯天然的美味,还有浓浓的年味

2016-01-23  本文已影响1450人  爱你时光

导读:在涯林大哥太行山上的小院,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把借山而居的生活。山上放养的山羊,邻居家的笨鸡蛋,山里的小米粥,大哥描绘的山泉红薯粉的制作场景,还有老饕念念不忘的野苹果,那山里的美味不但味道十足,完全原生态的天然出品和手工制作,让我十分想念小时候过年一大家子炸油角和包饺子的场景,那才叫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

(原创) 文丨爱你菜,图丨C.H. 、涯林、爱你菜

涯林大哥寒假带着老母亲、三弟和家人南行至广州,从安徽的九华山到福建的武夷山,一路南行到广州探望长居此地的四弟。昨夜得空相见,十分欢喜。看到他们一大家子的旅行,深感一家人能时不三五地常聚几回同游,真的是件其乐融融的事情。前一阵听大哥说起到山上正好撞见村里人做手工红薯粉,发来照片,热气疼疼的场景,让我回想起好多山中美食,还有我们这班吃货在山中烹羊,包饺子,煎笨鸡蛋的山居日子。正好开年做“摄手记”这个专题(逢周三发布),这一期,我们来看看山中那些最原味,最天然的美味,感受下山里的纯粹时光。正巧今天大寒,气温骤降,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些热腾腾的画面……


北方的农村,特别的喜欢用红薯粉做主食。其实我们今天很多地方吃的酸辣粉、麻辣烫或水煮都喜欢用红薯粉条,口感又滑又爽口,筋道又耐煮,而且还营养丰富。

以往北方的农村都喜欢家里自己制作的手工红薯粉,绝对的纯天然,没有任何的添加剂,出来的粉条色泽亮黄,韧性好、拉力足,爽口又弹牙,特别是刚做起来,没有晒过的水粉,吃着口感和味道都更是一流。

难怪老饕说,重庆有些小吃店,守着老手艺和老传统,打好浆,马上弄粉条马上下汤吃,最是天下难得的美味。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粉条大多都是机械化生产,加上增白剂、食用胶、防腐剂等食用添加剂,即使口感还保持筋道,但味道却已经没那么纯正,更别谈市场营销鼓吹的天然绿色食品了。而且现在市场需求大,制作的时候很多还加了面粉,不管是味道还是口感都已经相去甚远。

要吃点儿天然原味,已经不太容易。

在山里,要自家做手工米粉,就得叫上乡里乡亲或亲戚朋友搭把手:有人负责磨浆,有人负责烧火,有人负责掌漏丝,有人负责晾洗……实在是不简单。

粉条的制作,最好的都是在冬天,在零下15度的山泉水里晾洗,一冻就隔离开了,连隔离剂都不用,绝对的纯天然。

山里纯手工红薯粉的制作流程,来感受下吧:

首先是制作红薯粉。红薯先洗干净,将山泉水倒入大缸里头,用大棍使劲捣碎至粉出,然后再用石墨磨成粉。现在好在石墨可以用电推,节省人力,也保证匀速。磨出来的粉浆用0.7~1.5米吊浆布一层层过滤,在天晴的日子曝晒干。

然后和稀面。冬天,山上的泉水慢慢降到零下15度的时候便是最适合做粉条的时机。把红薯粉和成稀面的稠糊状,要做到不粘手、无粉疙瘩、能拉丝的软面糊。

漏丝。

漏丝前最好先试一下稀面糊,漏下的粉条必须不粗不细、不断条才好。如果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粗细不均则表示粉浆太干。

调好稀面后,准备好这两样。一是柴火烧大锅,上面支起架子挂漏丝的模子——漏瓢,二是2个盛满山泉水的冷水大缸。

水烧开,沸腾后才可以漏丝,负责漏丝的人要手抓漏瓢,另一人负责往漏瓢里装稀面。负责漏丝的人要不时手打面糊,让丝条均匀地落入水锅,再浮出水面。

不能让浮起的粉条碰上刚漏下的丝条。所以要有人负责将浮起的粉条捞起入冷水缸,迅速降温。

在零下15度的山泉水里晾洗,先在第一个冷水缸里晾洗过后,切成一定长度,用手理成束穿到专用藤条上晾起来,过另一次冷水缸降温,不断摆动,直至粉条松散为止,等冷透后晾起来,等天晴的时候拿到室外背风向阳处晒丝。

如此一番,纯天然,纯手工的红薯粉条便诞生了。

吃点纯天然的美味真的是不简单,真是难得。

第一次上太行,大哥让山民宰了头山羊。

我们上山的时候,还正好看到剥羊皮。羊皮厚厚的,师傅娴熟的手艺,一整张山羊皮完完整整地剥了下来。

大冬天,开膛后,内脏是完完整整的一大包取出,热气腾腾的……头一回看开膛破肚,虽然觉得有点残忍,但还是长了见识。

这山羊在山上放养,天天散步爬山,吃的都是天然的草和山里的果,全是天然野味,肉精瘦精瘦的,很有弹性,紧实。

端了一大盘子羊肉,继续山上。

到了老哥的院子,还得用斧头砍羊排和羊腿。不是庖丁的我们,真的费了老劲,大动刀斧的赶脚。大家都乐了,纷纷拿出手机一通狂拍,记录这难得的瞬间。

支起锅,烧上柴火,入夜后冰冷的山上,瞬间暖和了很多,好久没这么近距离地闻过柴火的味道了。

柴火灶,嗞啦嗞啦声中,羊肉满院子飘香,我们都围在炉火旁,口水滴了一地……

可惜的是,那时对焖煮羊肉缺少经验,加上围炉,香味太难忍,煮了半个小时便夹了试,你一筷子,我一筷子,没多久,经不住馋虫和饥饿的诱惑,大家都嚷嚷着可以出锅了,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不知是山里散步爬山的羊太过矫健紧实,还是我们焖煮不得法,那一夜把牙齿全都嚼松了,羊肉美味,竟然一点也不膻,吃得虽爽,但实在是费了老劲了。

后来回家做羊肉的次数多了,慢慢就明白,原来是我们焖煮的时间不对。焖羊肉的时间,要么快煮30-40分钟,要么焖1个多两个小时焖到肉质变软,这一点经验总结了以后,特别写在《潜伏在记忆最深处的羊肉味 》里头了。

所以说吃,经验真的很重要呀。

正因为当时羊肉焖煮不得法,牙口受不了,后头我们决定剁成了羊肉馅包饺子。精瘦的肉和甜玉米剁碎,羊肉香带点甜美,紧实的肉质这会儿变得弹牙有嚼劲,包出来的饺子美味极了。

张哥和面

大哥擀皮

让我想起小时候每逢过年,大家从各地赶回来和外婆一起过年,一家人一起炸油角。爸爸负责和面,姨父负责擀皮,舅舅负责盖模子,所有的妯娌女人们围坐一桌包油角,我们小孩儿在一边拿边角料玩,一边围到油锅边等着吃新鲜热辣出锅的油角。吃饱,闹足了,就一起跑出去放鞭炮……

那时候,过年是浓浓的年味儿,一大家人热热闹闹,欢欢笑笑,其乐融融的好时光呀,似乎随着计划生育的年代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仨一起包、饺、子!

嘿嘿,你们能猜出来哪个是爱你菜包的,哪个是老饕的作品,哪个是张哥的手艺么?

饺子下锅,大哥憨憨的笑,一直刻在我脑海里,温暖、厚实!

最忘不了的,还有那山里邻居家借来的笨鸡蛋呀,那一晚在油锅里成型,把我们都香掉了渣,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太久没有吃过味道这么正的土鸡蛋了。不由得想起若干年前的一次清明回老家,二伯母从鸡窝里掏出了俩鸡蛋对我说:“你在外啥都能吃上,伯母这鸡蛋估计你好多年都闻不到这个味儿了……”

是啊,味道最能勾起相思情重的记忆,一阵蛋香,一段浓浓的亲情印记。

大哥去借鸡蛋的时候,张哥叮嘱了一句,给他们要点儿山里的小米吧。

等我带回家,每个冬日的清晨熬一锅小米粥的时候,最明白这里面的情谊。山里的小米那个香呀,浓浓稠稠的米汤,每一滴都是浓浓的情谊。

这回大哥来,他们几个一起聊太行山的野苹果,聊山里的野山楂,还有嫂子幼儿园里那株桃树……聊着聊着,我又想上太行了……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