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刷知乎,看逻辑思维?这才是学习应有的样子!
上高中时,遇见过一个姑娘,相当勤奋。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一年期末考试之后,在教室后面的碗柜里发现了一本她的历史教辅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答案。历史是“副科”,其他的科目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她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我发现她随时都趴在桌上做题,争分夺秒,甚至吃饭都是三倍速。但成绩却一直不太好。我很纳闷,直到一天她来问我数学题。我跟她讲,她听的很认真,我把方法讲过了,让她去做,她为难了。她说你能不能把答案详细地写下来。
图文无关然后,我就问了历史教辅书的事情。她竟然不记得了,说大概只是把书后面的答案抄上去罢了。她觉得看着书上满满的都是字,很有成就感。最后,这姑娘上了个一般的学校,在中国西南部某地当女教师,也已为人妻为人母。
我对这个同学印象深刻,因为感觉很可惜:她付出了很多,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这让那些和她一样勤奋的人感觉很尴尬。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一个词“劣质勤奋者”。据说95%的学习者,都是劣质勤奋者。
这类人表现的相当勤奋:
从不错过任何知识点,上课时总在辛勤地记笔记。
不错过任何提问的机会,下课问老师,休息问同学。
从不错过任何资料,无论是电子版的,还是纸版的。
但学习成绩却总是一般,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上课一直在辛勤地记笔记,把知识都给了笔记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记笔记之后,不会再看第二眼,只是知识的“储存者”。学习不经过思考,都是无用功。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高中我在数学上花了很多功夫,但成绩却不怎么理想。之后遇见了一个我遇见了一个理科生,数学特别好,他说自己从来不记什么题,每遇见一个题,就要自己推一遍。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做数学题只记题目,做过的题第二遍绝对能做的出来,但从没有想过一道题可能有怎样的思路,可能有哪些变体,有哪些因素,一般可以从哪里突破。我一直在用学文科的方法学数学。但是,理解性的东西不能靠背。
所以,我也是劣质勤奋者,95%的学习者都是劣质勤奋者,并不是危言耸听。实际上,劣质勤奋者不仅仅出现在学校里,工作中也有。那些每天都在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的,很可能就是劣质勤奋者。只是干活,却从不思考,没想法。推一步,走一步,不推就待在原地。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成为“劣质勤奋者”呢?
01
学以致用
金融人自称“理性人”,因此相对“务实”。在学习金融知识时,不妨与实际相结合。举个例子,不知道基金是按份额买,还是按金额买,不知道基金的费率是多少,不妨打开相关网站,亲自买1000块钱的基金,算一算费率是多少,这种真金白银的实践印象最深。
02
不追求虚幻的获得感
从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但却从来没时间看,这并不是学习,而是想要获取“知识的获得感”。那么,怎样才算真正学到了东西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在做简历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说,精通CAD,精通office,这种描述是最没有意义的,比较好的做法是,比如,你用CAD画了一个卫生间的设计图,或者画了一个轴承。你的PPT做得特别好,有一次面试没通过,但是对方公司问你要去了PPT模板,能用学到的知识做出来东西,就算学到东西了。
03
深入思考
那么,问题来了,有些东西它就是虚的,听了一堂欣赏绘画的课或者学习了一堂哲学课,这种没有操作性的东西,怎么才能验证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讲,第一层,应知应会,针对概念、技能。简单讲,你知道了这件事情。比如公司治理战略,或者某一个经济学效应。怎样证明你真的学到知识了呢?可以跟别人讲一遍,如果你讲的,别人能听清楚,说明你懂了,如果不能,说明没有。
第二,有所启发,针对知识体系。某一个知识点,弥补了你之前知识的盲点,或者让你对颠覆了某一个认知。你可以记下来。不是简单地记别人的看法,这些网上都有。网上都有的东西就不要记了,记自己的体会。
第三,有所创造,针对方法论。如果你之前已经有了类似的想法,这个东西恰好对你有所启发,这是最好的状态,给了你灵感,让你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什么是创造呢?不一定是凭空产生才算是创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创造。任何一种创造都是建立在对已有东西的改造的基础上的。即便是《旧约·创世纪》中间也有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影子。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点小的发现,小的改进也都是可喜的。
举个例子。以前只会抄的“山寨帝国”腾讯,在多年反复的抄袭中也抄出了风格,超出了灵感,即便是山寨国外的游戏,也总能做出更好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体验的这一部分,就是创造。
以上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有不同的看法,求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