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末伏指南

2022-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德医堂

末伏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 前一天这时段,共10天,俗称“秋老虎”。

盛夏未过,秋燥来临,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虽然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尤其是今年气候异常,气温居高不下,更要预防暑邪耗气伤津,做好“四防”。

1.

防暑热

末伏暑热未消,虽然早晚很凉爽,但中午还是要防暑热。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

在中医里,中暑被分为阴暑和阳暑。阳暑常见于在太阳下暴晒的劳动者、运动人士。阴暑则是暑季受凉产生的疾病,有些人长期待在空调房,热散不出去,极易中阴暑。

远离中暑,应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

2.

防心血管疾病

伏天多汗,汗出多了易耗伤阴液,出现口干喜饮、尿赤短少等症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末伏温度闷热,人体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耗氧量增加,心脏容易缺血,所以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时候。

可以服用生脉饮配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各5克,加温开水焖泡半小时到1小时即可饮用。可以加水反复冲泡,最后把药材也一起吃掉。(脾胃虚寒者慎用)

3.

防寒凉

进入末伏时,容易出现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还有咽喉干、嗓子紧等表现。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不利于健康。

4.

防肠胃不适

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属“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

在这个时节,如果脾伤于湿,不仅会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同时可以适量进行户外运动,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