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盐铁论解读41
2025-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重温经典||盐铁论解读41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文学之士言道:“以道德引导百姓,民风便归于淳厚;以利益诱惑百姓,民俗必流于浅薄。民俗浅薄则背弃道义而追逐私利,百姓争相奔走于道路、交易于市井。老子曾言:‘看似富余的贫穷国家,并非财富丰足,而是因欲望横流、民心躁动。’因此,圣王当推崇农业(本业)而抑制工商业(末业),以礼义约束民众贪欲,充实粮食与实用财货。市集之中,商人不流通无用之物,工匠不制造无用之器。商业仅为疏通积滞,手工业仅备生产工具,皆非治国之根本。”
这段文字浓缩了《盐铁论》中儒家经济思想的精髓:①价值内核——以道德统摄经济,将“义利之辨”上升为治国原则;②历史定位——代表小农经济对商业资本的警惕,却忽视了大国治理的复杂性;③现实借鉴——警示政策制定需平衡道德理想与经济实需,避免“以利伤义”或“以义废利”的极端。
文学派的理想虽在汉代未被采纳,但其对“民本”与“节制”的强调,至今仍是反思消费主义与资本异化的重要思想,这也是儒家德治逻辑的典型表达。
文学派的核心主张:文学派将道德教化与经济发展对立,认为“利”的追求必然导致道德堕落(“俗薄则背义而趋利”),其逻辑根植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并援引老子“贫国若有余”的辩证思想,强调物质丰裕未必带来社会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