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民族的心理起源——读太宰治《人间失格》
![](https://img.haomeiwen.com/i6629777/e5bed9b9d003f896.jpg)
读书的孩子打电话来交流读书心得,没想到,他读的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我问他,读懂了吗?说,不懂。
幸亏不懂,我说,先放下吧。等再过几年再读吧。
(一)
“人间失格”,这怪里怪气的名气,意思,是失去了在人间生活下去的资格。一片消极厌世的死亡气息。
三张不同人生时期的照片,是其中主人公叶藏的人生写照。三封手札,是叶藏扭曲人生走向灭亡的心路。
当然,这其实也是太宰治自己的滴血人生。写完这部小说的1948年,同样是神经病的太宰治自杀成功,告别了这个世界。
有人把叶藏从小的心理变态归结为一种神经官能症,那也可能是从医学上,来为太宰治的心理扭曲开脱了。
三段手札,是叶藏的三段人生。从小时候的双重性格,到离家读书的失败,纵欲,酗酒,自杀,欺骗他人,又同时被人玩弄。完全是无法控制的毁掉的一生。
最后他当议员的爸爸也死了,爸爸的老朋友比目鱼,也一直骗他。
他只有回到森林的深处,逃离都市生活,也许能够存活下去。
可惜,心理的崩溃,不是逃离人群所能治愈的。
死还是死了吧。
(二)
这一片美与恶相结合的奇异文风,从40年代以来弥漫日本文坛。
二战的失败,真是给这个菊与刀的矛盾种族,带来了心理上的无法磨灭的打击。
他们几百年来自以为高贵的菊花一样的成就,象樱花一样凋谢在两粒核弹的火球之下。
而那种高贵细腻的美的追求,变成了文人对变态心理的一再追求和吹捧。
除了这个太宰治,还有三岛由纪夫,他的《金阁寺》,深刻地描画出那种得不到,就要与之共同毁灭的奇怪心理。
而川端康成,似乎稍显正常一点,但是《雪国》《古都》,美丽肥腻的笔触中,纠缠着各种让人不适的描绘。
他们是一路货。
(三)
还有一个经常跑步的老者,也是这种民族性格的继承者。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了回归森林中的养老院,离开喧嚣的城市。
大概也是从《人间失格》中获得的灵感。
他是不会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日本文人太会描写心理了。他们对人性的阴暗面的追捧,对美的变态式的观察,对女人和性的直觉,对恶的反向理解,充斥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一代一代,衍生出现代的日本文化。象《贞子》和《咒怨》,象是《白夜行》,苍老师,象黑社会女人漂亮的纹身。
多少年来,研究变态民族的心理起源,从日本文学。可以说,美,来自紫式部的《源式物语》,恶,从《人间失格》起。
《菊与刀》中描述到,这种耻辱文化,是一种特有的自尊膨胀而又受到外界压抑的情感。带有一种细腻精巧,浪漫缠绵,超脱世俗的静谧的美感,而同时,又怀着强烈的复仇心的毁灭一切的情节。
描述地真到位啊。
我们还是好好活着吧。不吃福岛大米,不看东野圭吾,心理健康地活下去,也许还可以等到伟大复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