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资治通鉴》札记散文

家天下与平等——读《资治通鉴》点滴(一)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8人  mediaview

        按:2019年,决定放弃做专业公号,而回归博客的本来面貌,除了关注媒体,更多会关注人文经典与有趣的社科著作。这两年,觉得有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正在有计划地读经、读史。目的不是为了变成一枚老朽,而是为了恢复文科生的尊严(当了这么多年文科生,没能通读《论语》《孟子》这些民族文化精华,深感惭愧)。所以,本号将面目大变:写作更个人化,内容更庞杂,更新更频繁。最近开始读《资治通鉴》,同步写点心得体会。

我读的《资治通鉴》是中华书局2007年、2009年第1、2版,为四卷本。今天翻开第1页,才明白通鉴是纪年体,不是《史记》那样的纪传体。它是按时间顺序记录从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作者所处宋朝之前,也就是不干涉本朝内政)的历史大事。

从目录上看,作者司马光给予汉朝和唐朝的篇幅最长,汉纪有六十,唐纪有八十一,汉唐文化名不虚传。

从形式上看,本书主要记录史事,辅以个人札记,即“臣光曰”。熟悉《史记》的朋友很容易发现,这就是”太史公曰“的翻版,只是比司马迁更谦卑一点。

《周纪一》开头就是大段大段的“臣光曰”,主要谈论的就是”名器假人“问题。儒家以礼治闻名,讲礼胜过讲理,所以一开篇就阐述这一核心思想: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简单说,作者政治的首要任务是塑造秩序(礼)而非分清敌我,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君臣等级差别(分),通过官职序列(名)来强化之。后面又从“名”讲到“器”,以及礼之依托于名器: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上面的引文,还道出儒家的政治理想“上下粲然有伦”,挺有意思。上下亲疏有别,属于人们本能的社会观念,现在也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头脑。建立在这一观念上的政治共同体,就必然是封建家族式的“一姓之天下”“家天下”。这种政治文化仍有后遗症延续至今,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起点决定了后面的制度设计。

依我的粗浅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政治文明都强调“平等”这一价值观,其主张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在政治共同里被平等对待,而非抹杀个人民族、性别、能力、财产等方面的先天后天差异

- END -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希望一起读书同行的朋友,请关注本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