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背后的男人?
前言
音乐令人着迷,做音乐却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彻头彻尾的音乐人李泳彬,试图用互联网模式为音乐行业摸索一个模式。理想如何在现实中坚持并落地?“幕后圈”创始人李泳彬,酝酿着一场音乐行业革命。
1
光鲜与黯淡并存的行业:一场革命
流行音乐,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深入骨血的一部分。它们沿着发丛中垂下的耳机线流淌,填充大街上地铁里那些大脑迟钝凝滞的空白时刻。它们成为表达感情的载体,出现在朋友圈状态上,欲迎还拒地表露暧昧的含义。每一首新诞生的歌曲下都会迅速地积累起人们不厌其烦的评论。你爱的陈奕迅、李健、邓紫棋…同时将千万人的宠爱和惊人的财富集于一身。
然而,人们很少会注意到,在那些万人传唱的热歌与闪闪发光的偶像背后,一群沉默而尴尬的音乐人。
“对于一首歌曲来说,作词、作曲是骨头,编曲是肉,混音是衣服。但是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这是李泳彬,一位在圈子里颇有名气的专业音乐制作人。然而,大众没有看到李泳彬们的价值。
“这是个僧多粥少的时代,一个每年生产不到10000首歌曲的市场,背后却要供养20万音乐从业者——每年有20个人在抢做1首歌;这是个资源不透明的圈子,就像北京的雾霾一样,你看不清机会在哪的同时,还往往惹来一脸呛;这是个相对封闭的行业,资历辈分客观存在,觥筹交错编织成纵横关系,不主动附着,往往就‘少’无所依。”2015年3月,李泳彬在一篇题为《我为什么离开音乐圈》的文章中这样痛陈。
这篇文章迅速传遍网络。也是以此为宣告,他开始运作一个叫“幕后圈”的项目。
在初级阶段,幕后圈首先是一个幕后音乐人的社区。音乐人们在此认证、聚集、互动,俨然一个艺术交流的天堂,也是结交人脉、寻求机会与帮助的极佳渠道。同时,音乐人们可以在一个庞大的曲库中“认领”自己的作品,并允许用户试听。李泳彬描述:
“在这里,一直以音乐大咖形象示人的你,终于有机会被全网发现,原来你还是一个佳作流传的词人,原来百度百科已经把你填词的歌曲张冠李戴了十年。”句句戳中幕后工作者的切肤之痛。
现在,幕后圈的制作人数据库是全国最丰富的的权威信息库。
积蓄起了庞大的内容产出力量,下一阶段,幕后圈目标要对接到消费需求。假如一个用户爱好音乐而又不满足于重复地唱着“别人的歌”,他完全可以下载一个幕后圈APP,浏览并试听一圈,选中喜爱的音乐人,在幕后圈平台下单。款项暂存在幕后圈,而制定音乐人如期完成作品后,双方便可银货两讫。非常简洁而熟悉的电商模式。
同时,幕后圈也努力建设一系列规范制度:音乐人评分及价位等级、制作周期设定、付款管理……力图使这一艺术的交易更适应市场的游戏规则。
“宏观一点看,幕后圈在做的事,其实就是在互联网化音乐的生产环节。”
李泳彬这番“折腾”获得了圈中人的广泛声援。其中一个是“中国摇滚之父”崔健。2015年4月,崔健专门邀请李泳彬团队到他的工作室去,“聊了聊他们在做的事”。崔健认为李泳彬在做一件可能改变音乐行业的事情,他自己也以加入幕后圈认证表示支持。
那么,发起这一场音乐行业革命的先驱者,又是何等人也?
2
英雄的另一面:柴米油盐中的凡人
李泳彬生于1981年。在那个全社会物资普遍匮乏的年代,小李泳彬四岁就开始学音乐,到了大学,便自己组建了乐队来玩。这一切,离不开父亲的影响。李泳彬的父亲在80年代担任爱特电子集团的总经理,这是一家做电视、音响、音乐器材的国企。近水楼台的李泳彬从小就在音乐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对音乐产生了深刻的感情。
这可以从他长大后的求学经历中看出来。李泳彬的大学读了足足十年:先是老老实实在国内学了5年英语,又赴海外读了一年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生。然而,这条看似平坦康庄的“正道”并没能留住他;李泳彬终究还是花了1年在国外读音乐技术专科,继而完成3年音乐制作本科。这一大步转行不可否认是异常奢侈而勇敢的举动,何况又是在社会尚未完全开明的年代。
“我注定是个不安分的人。”他这样评价自己。
2010年,李泳彬已经30岁。此时的他是拥有英国利兹音乐学院文凭的专业人士,又有父亲在圈子里的人脉支持,让他很是痛快地玩了几年音乐。他在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兼任教职,也常常是各音乐高校的演讲嘉宾。后来成为“壹空间”的音乐技术总监,与许多著名音乐人合作,还在空余时间建立了一个音乐品牌“音控社”,四年间积累了2万多粉丝。那是充实而激情的一段时光:“从录音助理做起,工作时热情而又一丝不苟——摆话筒精确到厘米,录人声数以千计;熬了无数夜晚,做了无数混音;能编曲,能制作,有自己的专辑……一点一点积累成绩。”
2011年,超女曾轶可正红得发紫。她演唱的一首《风景》,在音乐播放平台酷狗上高居新歌榜首一周之久。而李泳彬正是为这首作品完成编曲、录音、混音的人,花了他整整1个月的心血。热烈的反响让李泳彬心花怒放,他认为这是业界与大众认可的表示,工作机会从此将源源不断找上门来。“本想着就此走上业务不愁,吃喝无忧的人生巅峰。”李泳彬自嘲,既可爱又心酸,“无奈只是理想很丰满……”
他发现,人们乐于哼唱他制作的歌,却压根不知道他的名字。
无限无垠的互联网,却找不到这首歌曲的完整制作人名单。在曾经CD的时代,工作人员的名录尚有一个边角可以栖身。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法则是用户兴趣至高无上,没有人想知道编曲的是谁,也就没有人会记得给这些不发声的幕后者署个名。
李泳彬意识到,这是他的痛,也是国内大部分幕后音乐制作人的痛。
于是,李泳彬萌生了做一个完整的音乐制作人数据库的想法。2013年2月,他自造出一个英文单词“Behinders”,花50块钱,注册了一个网站域名,开始做数据库的原始整理和手工上传。
另一方面,窘迫的工作环境,也开始迫使他不得不“识时务”。他去教音乐,也去试水娱乐节目的制作。
但就在这段时间,他的微博开始收到一些询问音乐制作报价的私信。“他们的需求非常直接、强烈。我忽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供与需之间,本就是单纯直接的关系。既然互联网已经打通了无数行业的隔膜,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机会?这个我们热爱甚至愿意为之投入生命的行业,缺少的也许就是手机屏幕上一个小小的按钮而已。”李泳彬写道。于是,这个爱音乐爱得偏执的“不安分”分子,开始了与互联网的触电。
3
第一个吃螃蟹代价:捱住黎明前的黑暗
36氪在对幕后圈的报道中这样评价:“……毕竟在 BAT 们已经把主流内容和市场瓜分得已经很干净的今天,创业公司只能去“增量”市场,才能有一丝的机会。”尽管表达了对李泳彬们大胆尝试的肯定之意,然而弦外“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苍凉感亦扑面而来。毕竟,开发潜在市场谈何容易,尤其当披挂上阵的还是一群神情茫然的人:李泳彬的找人、做产品并不顺利,见投资人时被质疑能力,5000元月薪拉来兼职的CTO,做出来的东西并不能用。
在网上,目前从用户角度对幕后圈的观感寥寥无几。在一个聚集具备较高教育水平和艺术趣味的年轻人的网络平台上,有人摆上了“幕后圈”,却并没有吸引多少他们的目光。仅能找到的一则试用者评价,其语气中赞赏的成分也不多:
“界面不太好,不符合试用习惯,还有就是有些功能不太完善……就像我现在找他们编曲,基本是没回。而且也不能直接找到本人,这就相当于只是个摆设了。”
不过,对于市场前景,李泳彬还是很乐观。婚庆活动、KTV用户、歌唱比赛选手……这些都是他目标的用户人群。
幕后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困兽之搏,也是一个革命家手笔的宏大野心。然而,乐符世界里的缪斯女神,姿态尽可以浪漫不羁,但在现实世界里,真正的战士却需殚精竭虑、步步为营。举着互联网的利剑,李泳彬能带着他的幕后圈以及一代音乐人的渴望走多远?我们仍需时日以观。